一种节能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3  82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节能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乡镇生活污水引起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城乡结合带,在农村或城市污水管网难以到达的区域,产生的生活污水一般是直接排入河道,使得河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建造设施型的污水处理厂的投资比较大,周期也很长,不能适应乡镇污水处理实际发展的需求。乡镇污水随意排放,已成为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控制乡镇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污染已成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解决流域水质恶化以及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重要措施。

    现有公告号为cn205473241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处理罐主体,污水处理罐主体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初级过滤室、厌氧处理室、膜生物反应室、沉淀池、第一过滤室、第二过滤室和清水池,初级过滤室中设有盖子,盖子上设有进水管接头,清水池中设有抽水管,抽水管连接有抽水泵;初级过滤室、厌氧处理室、膜生物反应室、沉淀池、第一过滤室、第二过滤室和清水池通过栅格孔连接,栅格孔包括通孔和过滤栅格。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通过盖子上的污水管接头进入初级过滤室,然后通过各个栅格孔一次流经厌氧处理室、膜生物反应室、沉淀池、第一过滤室、第二过滤室和清水池;最终,抽水泵会通过抽水管将清水池中的清水抽走。但在实际使用中,污水在污水处理罐主体内各个腔室之间往往是通过最短的路径进行流动,使得污水在各个腔室内均得不到充分处理,且污水在流动过程中还容易产生水流死区,从而严重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利用分别设置于各个隔板上的导流结构,延长污水流动的路径,防止短流,避免产生水流死区,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主壳体、若干依次设置于主壳体内的污水处理池以及若干用于分隔各污水处理池的隔板,所述进水口的高度大于出水口的高度;所述隔板上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污水处理池的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与前一污水处理池连通的进水侧以及与后一污水处理池连通的出水侧;各所述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在竖直方向上呈上下交替设置;前一所述导流结构的出水侧与后一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分别位于主壳体内相对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应用中,污水从进水口进入主壳体,然后依次流经各个污水处理池,最终从出水口排出。在此过程中,由于进水口的高度大于出水口的高度,故污水在主壳体内会受重力作用而流动;借助这种推流结构,可减少动力源,从而降低设备成本,并实现节能。同时,在污水依次流经各个污水处理池的过程中,污水需要通过前一导流结构才能进入后一污水处理池;此时,由于各导流结构上的进水层上下交替,故污水在流入任一污水处理池后,均需要流过比较长的路径才能流入下一导流结构的进水侧。此外,由于前一导流结构的出水侧与后一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分别位于主壳体内相对的两侧,故污水在经前一导流结构的出水侧排出后也需要通过比较长的路径才能流入下一导流结构的进水侧。由此可见,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延长水流的路径,避免水流以最小路径流动而出现短流,保证污水在各个污水处理池中均能得到充分净化,避免产生水流死区,从而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结构为贯穿开设于对应隔板上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靠近前一污水处理池的开口构成该导流结构的进水侧,而所述连通孔靠近后一污水处理池的开口构成该导流结构的出水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会依次通过各个连通孔流经各个污水处理池,从而实现污水净化处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贯穿开设于对应隔板上的连通孔以及固定于对应隔板靠近进水口一侧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对应隔板之间围成有呈一端开口结构的引水流道;所述引水流道的开口为用于连通对应污水处理池的引流口,所述引水流道远离引流口的一侧连通对应连通孔;所述引流口和对应连通孔分别构成对应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和出水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污水流入下一污水处理池的过程中,污水会先从引流口流入引水流道,然后通过对应连通孔排出,进而流入下一污水处理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隔板依次设置于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最靠近所述进水口的隔板为一级隔板,所述一级隔板上的导流结构为一级导流结构;所述进水口和一级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分别位于主壳体内部的上下两侧,且所述一级导流结构的进水侧与进水口在一级隔板上的投影分别靠近一级隔板相对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在经进水口流入第一个污水处理池后,由于进水口和一级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分别位于主壳体内上下两侧,且一级导流结构的进水侧与进水口在一级隔板上的投影分别靠近一级隔板相对的两侧,污水需要流经比较长的路径才能流入下一污水处理池,可防止污水在第一个污水处理池内发生短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板包括与对应隔板呈平行间隔设置的竖板以及两块分别固定于竖板宽度方向两侧的侧板,两所述侧板远离竖板的一侧均与对应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竖板长度方向的一侧固定有用于封闭引水流道一侧开口的端板,所述引流口成型于竖板远离对应端板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板、两侧板及对应隔板共同围成引水流道,而引流口位于竖板长度方向的一侧,方便污水流入引水流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流口和连通孔处均设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能够对污水中体积相对较大的杂质起到过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污水处理池中至少有一个为厌氧池,且各所述污水处理池中还至少有一个为好氧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厌氧池可利用厌氧菌去除污水中的部分有机物;好氧池能够加快污水中部分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好氧池内设有生态浮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应用中,生态浮球上的微生物会加快污水中部分有机物的分解,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好氧池内还设有曝气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曝气器能够持续为好氧池供氧,从而加快污水中部分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进而提高污水净化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借助各个导流结构依次连通各个污水处理池,同时将各个导流结构的进水侧设置成上下交替的结构形式,并将前一导流结构的出水侧和后一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分别设置于主壳体内相对的两侧,延长污水流动的路径,防止短流,避免产生水流死区,从而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2、借助设置于主壳体内的厌氧池和好氧池,配合设置于好氧池中的生态浮球和曝气器,进一步提高污水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主要用于体现主壳体内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局部剖视图,主要用于体现各级导流结构;

    图4是实施例2的局部剖视图,主要用于体现各级导流结构;

    图5是实施例2主要用于体现导流结构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导流板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壳体;101、进水口;102、出水口;2、隔板;21、一级隔板;22、二级隔板;23、三级隔板;24、四级隔板;25、末级隔板;3、污水处理池;31、厌氧池;32、好氧池;33、沉淀池;34、清水池;4、曝气器;5、生态浮球;6、连通孔;7、溢流槽;8、过滤网;9、导流板;91、竖板;92、侧板;93、端板;94、引水流道;941、引流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一种节能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主壳体1,主壳体1可设置成两端密封的中空圆筒形结构,且其整体呈水平设置。主壳体1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在主壳体1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呈偏心设置;其中,进水口101可设置于主壳体1对应一侧的左上角或右上角,且进水口101的高度应大于出水口102的高度。

    具体的,主壳体1的材质可采用pp塑料或其他性质相似的材料;其中,pp塑料耐热、耐腐蚀,密度小,是最轻的通用塑料,其在化学性质满足污水处理需求的同时,有助于减轻该壳体结构的重量。

    参见附图2,主壳体1内设有若干隔板2,各隔板2沿主壳体1的长度方向呈平行间隔设置,且各隔板2将主壳体1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污水处理池3。污水处理池3可在主壳体1内设置4个,5个,6个或更多个;根据各污水处理池3功能的不同,各污水处理池3可为厌氧池31、好氧池32、沉淀池33和清水池34中的一种。污水处理池3的实际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但其中厌氧池31、好氧池32、沉淀池33和清水池34均至少设有一个。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隔板2在主壳体1内设有5个,各隔板2在由进水口101指向出水口102的方向上依次为一级隔板21、二级隔板22、三级隔板23、四级隔板24和末级隔板25;各隔板2将主壳体1内部空间分隔出6个污水处理池3,各污水处理池3在由进水口101指向出水口102的方向上依次为厌氧池31、好氧池32、好氧池32、好氧池32、沉淀池33和清水池34。其中,各好氧池32内均设有生态浮球5和曝气器4。

    结合附图3,各隔板2上均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污水处理池3的导流结构;对应各级隔板2,各导流结构在由进水口101指向出水口102的方向上一次为一级导流结构、二级导流结构、三级导流结构、四级导流结构和末级导流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一级导流结构、二级导流结构、三级导流结构及四级导流结构均为连通孔6,各连通孔6分别贯穿对应隔板2;连通孔6靠近前一级污水处理池3的一侧开口构成对应导流结构的进水侧,而其靠近下一污水处理池3的一侧开口构成对应导流结构的出水侧。

    进水口101和各连通孔6在竖直方向上呈上下交替设置。具体的,当进水口101位于主壳体1对应侧壁的左上角时,一级隔板21上的连通孔6位于一级隔板21的右下方,二级隔板22上的连通孔6位于二级隔板22的左上方,三级隔板23上的连通孔6位于三级隔板23的右下方,四级隔板24上的连通孔6位于四级隔板24的左上方;当进水口101位于主壳体1对应侧壁的右上角时,各连通孔6同样按照类似方式上下交替。采用这种方式,各连通孔6不仅在竖直方向上呈上下交替,还在水平方向上呈左右交替,可有效延长污水的流径。

    同时,末级导流结构为溢流槽7,溢流槽7可设置于末级隔板25上侧中部位置。并且,为提高污水处理效果,进水口101及各连通孔6处均设有过滤网8,可防止体积较大的杂质在各污水处理池3内流动。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在实际应用中,污水从进水口101进入厌氧池31,并然后通过各连通孔6依次流经各好氧池32和沉淀池33,最终在流入清水池34后通过出水口102排出。在此过程中,由于各连通孔6不仅上下交替,而且左右交替,污水的流径较长,不会出现短流,也不会产生水流死区,保证污水在各污水处理池3中均可得到充分净化,从而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实施例2:

    参见附图4-5,一种节能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一级导流结构、二级导流结构、三级导流结构及四级导流结构的结构形式。具体的,一级导流结构、二级导流结构、三级导流结构及四级导流结构的结构相同;以一级导流结构为例,一级导流结构包括贯穿开设于一级隔板21上的连通孔6以及设置于一级隔板21靠近进水口101一侧的导流板9。当进水口101位于对应侧壁的左上角时,该连通孔6位于一级隔板21的左下方;当进水口101位于对应侧壁的右上角时,该连通孔6位于一级隔板21的右下方。

    结合附图6,导流板9包括与对应隔板2呈平行间隔设置的竖板91,竖板91呈水平设置;竖板91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侧板92,两侧板92均朝一级隔板21垂直延伸,且两侧板92远离竖板91的一侧均与一级隔板21焊接固定。同时,竖板91长度方向的一侧还垂直延伸设置有端板93,端板93远离竖板91的一侧同样与一级隔板21固定连接。此时,导流板9整体罩住对应连通孔6;导流板9与一级隔板21之间围成有呈水平延伸设置的引水流道94;端板93有效密封引水流道94一侧开口,且连通孔6位于端板93所在一侧。引水流道94朝远离端板93的一侧水平延伸,引水流道94远离端板93的一侧开口构成引流口941,引流口941和连通孔6分别位于一级隔板21的左右两侧,且引流口941处还设有过滤网8。工作中,引流口941构成一级导流结构的进水侧,而连通孔6靠近下一污水处理池3的开口构成一级导流结构的出水侧。二级导流结构、三级导流结构及四级导流结构的结构参照上述一级导流结构设置,但各级连通孔6在竖直方向上呈上下交替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引水流道94设置成水平延伸的结构形式,以延长水流的路径;但应认识到的是,欲实现上述功能,引水流道94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竖直或倾斜延伸的结构形式,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工作中,污水经进水口101流入厌氧池31,并通过引流口941流入引水流道94,并通过对应连通孔6流入下一级的好氧池32;随后,污水依次通过各级导流结构流经各污水处理池3。最终,污水通过溢流槽7流入清水池34,并通过出水口102排出。通过这种方式,延长污水流动的路径,防止短流,避免产生水流死区,从而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上述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上述各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节能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部设有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的主壳体(1)、若干依次设置于主壳体(1)内的污水处理池(3)以及若干用于分隔各污水处理池(3)的隔板(2),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口(101)的高度大于出水口(102)的高度;

    所述隔板(2)上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污水处理池(3)的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与前一污水处理池(3)连通的进水侧以及与后一污水处理池(3)连通的出水侧;

    各所述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在竖直方向上呈上下交替设置;前一所述导流结构的出水侧与后一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分别位于主壳体(1)内相对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为贯穿开设于对应隔板(2)上的连通孔(6),所述连通孔(6)靠近前一污水处理池(3)的开口构成该导流结构的进水侧,而所述连通孔(6)靠近后一污水处理池(3)的开口构成该导流结构的出水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贯穿开设于对应隔板(2)上的连通孔(6)以及固定于对应隔板(2)靠近进水口(101)一侧的导流板(9);所述导流板(9)与对应隔板(2)之间围成有呈一端开口结构的引水流道(94);所述引水流道(94)的开口为用于连通对应污水处理池(3)的引流口(941),所述引水流道(94)远离引流口(941)的一侧连通对应连通孔(6);所述引流口(941)和对应连通孔(6)分别构成对应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和出水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隔板(2)依次设置于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之间;最靠近所述进水口(101)的隔板(2)为一级隔板(21),所述一级隔板(21)上的导流结构为一级导流结构;所述进水口(101)和一级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分别位于主壳体(1)内部的上下两侧,且所述一级导流结构的进水侧与进水口(101)在一级隔板(21)上的投影分别靠近一级隔板(21)相对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9)包括与对应隔板(2)呈平行间隔设置的竖板(91)以及两块分别固定于竖板(91)宽度方向两侧的侧板(92),两所述侧板(92)远离竖板(91)的一侧均与对应隔板(2)固定连接;所述竖板(91)长度方向的一侧固定有用于封闭引水流道(94)一侧开口的端板(93),所述引流口(941)成型于竖板(91)远离对应端板(93)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口(941)和连通孔(6)处均设有过滤网(8)。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污水处理池(3)中至少有一个为厌氧池(31),且各所述污水处理池(3)中还至少有一个为好氧池(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32)内设有生态浮球(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32)内还设有曝气器(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外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主壳体、若干依次设置于主壳体内的污水处理池以及若干用于分隔各污水处理池的隔板,进水口的高度大于出水口的高度;隔板上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污水处理池的导流结构,导流结构包括与前一污水处理池连通的进水侧以及与后一污水处理池连通的出水侧;各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在竖直方向上呈上下交替设置;前一导流结构的出水侧与后一导流结构的进水侧分别位于主壳体内相对的两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能防止短流,可避免水流死区,污水处理效果好,且可实现节能的一种节能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陈礼国;陆健;张维;陈云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在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丰又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8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15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