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3  78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污泥处理是对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污水处理程度越高,就会产生越多的污泥残余物需要加以处理,很多的水利工程污泥长年累月堆积,容易对水利工程造成堵塞,需要污泥处理设备对污泥进行处理,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已成为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中最复杂、且花费最高的一部分。

    对比中国专利cn201820787002.3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用环保的污泥处理设备,包括处理箱、固定架、主电机、出水口、辅助电机、进泥口、传输管、固定板、螺旋杆以及刀片,固定架上端面安装有处理箱,固定架右端面设置有主电机,处理箱底部左侧设置有出水口,辅助电机安装在底座上端面,固定板安装在固定架左端面,辅助电机右端面设置有传输管,传输管上端面装配有进泥口,传输管内部安装有螺旋杆,螺旋杆环形侧面设置有刀片,其特点是解决了原有水利工程用环保的污泥处理设备没有切碎功能的问题,便于组合安装,污泥处理效率高。

    但是上述专利中的进泥口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中直接将污泥中所有杂物输送到传输管中,进而对其进行切碎,但是较大的杂物进入传输管中,难以对其进行破碎,同时容易对刀片造成一定的损坏,降低其使用性能。

    为此,提出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能够便于使用者对较大的杂物进行处理,从而防止其进入传输管中造成难以切碎损坏其内部的刀片的情况,提高其使用性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处理箱和辅助电机,且辅助电机位于处理箱的后方,所述处理箱与辅助电机之间固定连接有传输管,且处理箱的下端外表面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固定架的前端外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主电机,所述传输管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进泥管,所述进泥管的内壁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滤板,且第一滤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滤板,所述进泥管的内壁与第二滤板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滤板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可在限位槽内部转动的限位环,且限位环的一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拉杆。

    手握拉杆,带动限位环在限位槽中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滤板相对于第一滤板转动,使得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之间的位置进行相对的改变,从而调节第一滤板上空隙与第二滤板上空隙之间的角度,进而调节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共同组成的空隙的大小,能够便于使用者调节进入传输管中的杂物的大小,而后通过启动电动推杆,使其推动推板,从而将第一滤板上过滤掉的较大的杂物从出泥口推出,便于使用者对较大的杂物进行过滤清理,从而防止其进入传输管中造成难以切碎损坏其内部的刀片的情况,对传输管进行一定的保护,提高其使用性能。

    优选的,所述进泥管的内壁位于第一滤板上方的位置开设有带有封塞的出泥口,且进泥管的内壁与出泥口相对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远离出泥口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贯穿进泥管外壁的电动推杆。

    推板与电动推杆能够便于使用者清理第一滤板上较大的杂物。

    优选的,所述电动推杆位于进泥管内部的外表面包裹有密封垫,且电动推杆可在密封垫的内部滑动,所述密封垫紧贴进泥管的内壁。

    密封垫用于防止进泥管中的污泥从电动推杆的位置泄漏。

    优选的,所述推板的形状与进泥管内表面的形状相匹配,且推板的下端外表面紧贴第一滤板的上端外表面。

    推板与第一滤板紧贴用于保证推板可将第一滤板上的较大的杂物推入到出泥口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的规格相同,且第二滤板可相对于第一滤板进行转动。

    两者可进行相对转动能够便于使用者调节两个滤板之间空隙的大小。

    优选的,所述限位环的高度大于第二滤板的厚度,且第二滤板紧贴进泥管的内壁。

    第二滤板与进泥管紧贴用于保证在第二滤板进行转动时,防止进泥管中下落的污泥进入限位槽中。

    优选的,所述主电机、辅助电机与电动推杆均通过导线与外界电源连接。

    上述电性连接用于保证该装置的正常运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进泥管的内壁中间位置固定安装第一滤板,第一滤板的下方设置第二滤板,进泥管的内壁与第二滤板相对应的位置开设限位槽,第二滤板的外表面固定安装可在限位槽内部转动的限位环,限位环的一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拉杆,手握拉杆,带动限位环在限位槽中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滤板相对于第一滤板转动,使得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之间的位置进行相对的改变,从而调节第一滤板上空隙与第二滤板上空隙之间的角度,进而调节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共同组成的空隙的大小,能够便于使用者调节进入传输管中的杂物的大小,而后通过启动电动推杆,使其推动推板,从而将第一滤板上过滤掉的较大的杂物从出泥口推出,便于使用者对较大的杂物进行过滤清理,从而防止其进入传输管中造成难以切碎损坏其内部的刀片的情况,对传输管进行一定的保护,提高其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传输管与进泥管的相结合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的相结合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推板与电动推杆的相结合视图。

    图中:1、固定架;2、处理箱;3、主电机;4、辅助电机;5、传输管;6、进泥管;7、出水口;8、第一滤板;9、第二滤板;10、限位环;11、限位槽;12、拉杆;13、推板;14、电动推杆;15、出泥口;16、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架1,所述固定架1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处理箱2和辅助电机4,且辅助电机4位于处理箱2的后方,所述处理箱2与辅助电机4之间固定连接有传输管5,且处理箱2的下端外表面开设有出水口7,所述固定架1的前端外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主电机3,所述传输管5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进泥管6;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进泥管6的内壁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滤板8,且第一滤板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滤板9,所述进泥管6的内壁与第二滤板9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11,所述第二滤板9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可在限位槽11内部转动的限位环10,且限位环10的一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拉杆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握拉杆12,带动限位环10在限位槽11中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滤板9相对于第一滤板8转动,使得第一滤板8与第二滤板9之间的位置进行相对的改变,从而调节第一滤板8上空隙与第二滤板9上空隙之间的角度,进而调节第一滤板8与第二滤板9共同组成的空隙的大小,能够便于使用者调节进入传输管5中的杂物的大小,而后通过启动电动推杆14,使其推动推板13,从而将第一滤板8上过滤掉的较大的杂物从出泥口15推出,便于使用者对较大的杂物进行过滤清理,从而防止其进入传输管5中造成难以切碎损坏其内部的刀片的情况,对传输管5进行一定的保护,提高其使用性能。

    具体的,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进泥管6的内壁位于第一滤板8上方的位置开设有带有封塞的出泥口15,且进泥管6的内壁与出泥口15相对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推板13,所述推板13远离出泥口15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贯穿进泥管6外壁的电动推杆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板13与电动推杆14能够便于使用者清理第一滤板8上较大的杂物。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电动推杆14位于进泥管6内部的外表面包裹有密封垫16,且电动推杆14可在密封垫16的内部滑动,所述密封垫16紧贴进泥管6的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垫16用于防止进泥管6中的污泥从电动推杆14的位置泄漏。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推板13的形状与进泥管6内表面的形状相匹配,且推板13的下端外表面紧贴第一滤板8的上端外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板13与第一滤板8紧贴用于保证推板13可将第一滤板8上的较大的杂物推入到出泥口15的位置。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滤板8与第二滤板9的规格相同,且第二滤板9可相对于第一滤板8进行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者可进行相对转动能够便于使用者调节两个滤板之间空隙的大小。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限位环10的高度大于第二滤板9的厚度,且第二滤板9紧贴进泥管6的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滤板9与进泥管6紧贴用于保证在第二滤板9进行转动时,防止进泥管6中下落的污泥进入限位槽11中。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主电机3、辅助电机4与电动推杆14均通过导线与外界电源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电性连接用于保证该装置的正常运行。

    本实施例中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滤板8和第二滤板9的过滤原理。

    工作原理:手握拉杆12,带动限位环10在限位槽11中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滤板9相对于第一滤板8转动,使得第一滤板8与第二滤板9之间的位置进行相对的改变,从而调节第一滤板8上空隙与第二滤板9上空隙之间的角度,进而调节第一滤板8与第二滤板9共同组成的空隙的大小,能够便于使用者调节进入传输管5中的杂物的大小,而后通过启动型号为ys-nz-1224-a的电动推杆14,使其推动推板13,从而将第一滤板8上过滤掉的较大的杂物从出泥口15推出,便于使用者对较大的杂物进行过滤清理,从而防止其进入传输管5中造成难以切碎损坏其内部的刀片的情况,对传输管5进行一定的保护,提高其使用性能。

    使用方法:使用时,工作人员将进泥管6与外界进行连接,污泥从进泥管6进入传输管5的内部,经过第一滤板8与第二滤板9对其进行过滤,防止其中较大的杂物进入传输管5中的情况发生,通过导线将辅助电机4与外接电源相连接,辅助电机4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辅助电机4带动传输管5内部的螺旋杆转动,进而带动刀片转动将污泥中的杂草进行切碎,经过初步处理后的污泥传输到处理箱2内,接通主电机3的外接电源对处理箱2内的污泥进行处理,使其的水分经过出水口7流出。

    安装方法:

    第一步、首先将第一滤板8、第二滤板9、推板13与电动推杆14共同安装在进泥管6上;

    第二步、然后将进泥管6安装在传输管5上,并将传输管5与辅助电机4进行连接;

    第三步、再将传输管5与处理箱2和主电机3共同组装在一起;

    第四步、最后将上一步中的组件共同组装在固定架1上。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固定架1、处理箱2、主电机3、辅助电机4、出水口7、螺旋杆与刀片以及其与相关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作用过程均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景资料所给出的,并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的阐述,所属技术领域人员能得出其使用过程,并且得到相应的使用效果,故没有一一公开。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包括固定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处理箱(2)和辅助电机(4),且辅助电机(4)位于处理箱(2)的后方,所述处理箱(2)与辅助电机(4)之间固定连接有传输管(5),且处理箱(2)的下端外表面开设有出水口(7),所述固定架(1)的前端外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主电机(3),所述传输管(5)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进泥管(6),所述进泥管(6)的内壁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滤板(8),且第一滤板(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滤板(9),所述进泥管(6)的内壁与第二滤板(9)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11),所述第二滤板(9)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可在限位槽(11)内部转动的限位环(10),且限位环(10)的一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拉杆(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管(6)的内壁位于第一滤板(8)上方的位置开设有带有封塞的出泥口(15),且进泥管(6)的内壁与出泥口(15)相对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推板(13),所述推板(13)远离出泥口(15)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贯穿进泥管(6)外壁的电动推杆(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推杆(14)位于进泥管(6)内部的外表面包裹有密封垫(16),且电动推杆(14)可在密封垫(16)的内部滑动,所述密封垫(16)紧贴进泥管(6)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13)的形状与进泥管(6)内表面的形状相匹配,且推板(13)的下端外表面紧贴第一滤板(8)的上端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板(8)与第二滤板(9)的规格相同,且第二滤板(9)可相对于第一滤板(8)进行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10)的高度大于第二滤板(9)的厚度,且第二滤板(9)紧贴进泥管(6)的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机(3)、辅助电机(4)与电动推杆(14)均通过导线与外界电源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处理设备,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处理箱和辅助电机,且辅助电机位于处理箱的后方,所述处理箱与辅助电机之间固定连接有传输管,且处理箱的下端外表面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固定架的前端外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主电机,所述传输管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进泥管,所述进泥管的内壁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滤板,且第一滤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滤板,所述进泥管的内壁与第二滤板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本实用新型,能够便于使用者对较大的杂物进行处理,从而防止其进入传输管中造成难以切碎损坏其内部的刀片的情况,提高其使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杨绍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清远市德晟嘉恒能源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8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15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