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智能加热床。
背景技术:
床是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人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经过千百年的演化不仅是睡觉的工具,也是家庭的装饰品之一了。床的种类有平板床、四柱床、双层床、日床等。
床对于我们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床整体的高度不可调,而且不具有自动调温功能,性能单一,睡眠过程中的舒适度有待加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加热床,通过将电热毯收纳于床头,并在需要时打开固定于床上,达到控制床温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智能加热床,包括床体、连接于床体一端的床头,所述床头内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设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上缠绕有电热毯,所述电热毯一端固定于缠绕杆,另一端设有通孔,床体远离床头的一端设有与通孔配合的固定夹。
当需要对床体进行加热时,拉动电热毯的通孔,取出电热毯,并通过固定夹将电热毯位置锁定,从而使电热毯平铺于床体,对床体以及人体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热毯内设有通过检测床体温度来控制电热毯是否启动的控温电路。
通过控温电路对电热毯进行自动控制,使得温度较低时,电热毯自动启动,而不必人手工操作,使得使用者在睡觉前自动加热,并在睡觉中感觉寒冷时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温电路包括:
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床体温度并输出检测信号;
比较电路,耦接于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以接收检测信号并输出比较信号;
执行电路,耦接于比较电路并根据比较信号控制电热毯是否得电。
检测电路使用温度传感器,比较电路设有温度较低时的预设值,当检测到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执行电路控制电热毯得电工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比较电路包括比较器;
第一电阻,一端耦接于比较器,另一端耦接于电源;
滑动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一电阻与比较器之间,另一端接地。
通过滑动电阻的设计,使得电热毯的自动加热温度可调,从而适应不同需要的使用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执行电路包括:
三极管,基极耦接于比较电路以接收比较信号,发射极耦接于第一继电器的输入端,集电极耦接于电源;
继电器,包括线圈、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线圈一端耦接于三极管发射极,另一端接地,第一常开触点开关与电热毯电连。
通过三极管与继电器的设计,使得电热毯能够得到比较电路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纳槽外设有封闭收纳槽的封闭板。
通过封闭板对收纳槽进行封闭,使得电热毯使用时以及不使用,都可以将收纳槽封闭,防止人依靠床头时,因为收纳槽的空洞造成的不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闭板中央设有启闭槽。
通过启闭槽将封闭板打开或者关闭,由于封闭板位于床头底部,所以可能存在碰触到人头部的问题,因此通过启闭槽控制封闭板,使得封闭板上无凸起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床头一侧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设有与旋转杆配合的转动轮。
在收起电热毯时,通过转动轮转动旋转杆,使得电热毯能够方便的卷绕于旋转杆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将电热毯收纳于床头,并在需要时打开固定于床上,达到控制床温度的目的;
其二,通过控温电路的设计,使得电热毯能够自动进行加热,从而更加有利于使用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部图;
图4为图2的b部放大图;
图5为控温电路的电路图。
图中:1、床体;2、床头;21、收纳槽;22、旋转杆;23、电热毯;3、固定夹;4、封闭板;41、启闭槽;5、转动轮;200、控温电路;201、检测电路;202、比较电路;203、执行电路;r1、第一电阻;rp、滑动电阻;a、比较器;q、三极管;km、继电器;s1、第一常开触点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智能加热床,如图1、图3所示,一种智能加热床,包括床体1、连接于床体1一端的床头2,其中床头2内设有收纳槽21收纳槽21内设有旋转杆22,旋转杆22上缠绕有电热毯23。通过铺设电热毯23,达到对床体1进行加热的目的。
如题1所示,收纳槽21设有与之配合的封闭板4,封闭板4中央设有启闭槽41,从而使得电热毯23使用时以及不使用,都可以将收纳槽21封闭,防止人依靠床头2时,因为收纳槽21的空洞造成的不适。
如图2、图4所示,电热毯23一端固定于缠绕杆,另一端设有通孔,床体1远离床头2的一端设有与通孔配合的固定夹3,固定夹3穿过通孔并将电热毯23锁定,从而使得电热毯23平铺于床体1,达到对床体1进行加热的目的。
如图2、图3所示,为了在不使用电热毯23时能够使电热毯23方便的收起,在床头2一侧设有转动槽,转动槽内设有与旋转杆22配合的转动轮5。当需要收起电热毯23时,首先解开固定夹3,随后转动转动轮5,使得电热毯23卷绕于转动杆上,达到收纳电热毯23的目的。
工作过程:当需要对床体1进行加热时,拉动电热毯23的通孔,取出电热毯23,并通过固定夹3将电热毯23位置锁定,从而使电热毯23平铺于床体1,对床体1以及人体进行加热。
实施例二:一种智能加热床,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电热毯23通过控温电路200控制,控温电路200包括用于检测床体温度并输出检测信号的检测电路201、耦接于检测电路201的输出端以接收检测信号并输出比较信号的比较电路202、耦接于比较电路202并根据比较信号控制电热毯23是否得电的执行电路203,其中检测电路201使用温度传感器。
如图5所示,比较电路202包括比较器a、第一电阻r1、滑动电阻rp,其中比较器a反向端耦接于温度传感器,正向端耦接于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一端耦接于比较器a,另一端耦接于电源。滑动电阻rp一端耦接于第一电阻r1与比较器a之间,另一端接地。通过滑动电阻rp与第一电阻r1的组合,使得比较器a的设定值可调,从而适应不同需要的使用者。
如图5所示,所述执行电路203包括三极管q、继电器km,其中三极管q基极耦接于比较电路202以接收比较信号,发射极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的输入端,集电极耦接于电源。继电器km包括线圈、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1,线圈一端耦接于三极管q发射极,另一端接地,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1与电热毯23电连,从而实现对电热毯23启闭的控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智能加热床,包括床体(1)、连接于床体(1)一端的床头(2),其特征在于:所述床头(2)内设有收纳槽(21),所述收纳槽(21)内设有旋转杆(22),所述旋转杆(22)上缠绕有电热毯(23),所述电热毯(23)一端固定于缠绕杆,另一端设有通孔,床体(1)远离床头(2)的一端设有与通孔配合的固定夹(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加热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毯(23)内设有通过检测床体(1)温度来控制电热毯(23)是否启动的控温电路(2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加热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电路(200)包括:
检测电路(201),用于检测床体温度并输出检测信号;
比较电路(202),耦接于检测电路(201)的输出端以接收检测信号并输出比较信号;
执行电路(203),耦接于比较电路(202)并根据比较信号控制电热毯(23)是否得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加热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电路(202)包括比较器(a);
第一电阻(r1),一端耦接于比较器(a),另一端耦接于电源;
滑动电阻(rp),一端耦接于第一电阻(r1)与比较器(a)之间,另一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加热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电路(203)包括:
三极管(q),基极耦接于比较电路(202)以接收比较信号,发射极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的输入端,集电极耦接于电源;
继电器(km),包括线圈、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1),线圈一端耦接于三极管(q)发射极,另一端接地,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1)与电热毯(23)电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加热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21)外设有封闭收纳槽(21)的封闭板(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加热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板(4)中央设有启闭槽(4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加热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头(2)一侧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设有与旋转杆(22)配合的转动轮(5)。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