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3  74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菌菌剂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



    背景技术:

    硝化细菌制剂是一种用于控制养殖池水自生氨浓度的处理剂,不仅使用相当方便,而且能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水环境修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硝化细菌制剂一般以无机碳为碳源,生长缓慢,对生产条件的变化敏感,不易保存,现有技术中缺少可连续、高效生产硝化细菌的生产线及装置,实际应用中亟需一种设计合理的硝化细菌生产线,以快速实现硝化细菌产品的生产便利性和商业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结构布置合理、紧凑,提高了硝化细菌生产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包括发酵罐、流加装置和沉淀罐;所述流加装置包括补料罐;所述发酵罐经管路与所述流加装置和沉淀罐相连;在发酵罐上还连接空气管路及碳源罐;在发酵罐及沉淀罐外侧壁上均设有换热夹套。

    所述碳源罐为二氧化碳气瓶。

    所述流加装置还包括配料罐,所述配料罐设于补料罐上方,配料罐接收提升机输送的物料、配置后直接流入补料罐。

    所述补料罐包括媒介补料罐和辅料补料罐;所述配料罐包括媒介配料罐和辅料配料罐;所述媒介配料罐经支撑架支撑设于媒介补料罐上方,所述辅料配料罐经支撑架支撑设于辅料补料罐上方。

    所述发酵罐包括发酵罐体,在发酵罐体内设有一第一搅拌杆,在第一搅拌杆上从上向下依次间隔设置第一消泡件、第一搅拌桨叶和第二搅拌桨叶;在发酵罐体内侧壁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个挡板;空气管路的底端伸至发酵罐体底部并与一空气分布器相连。

    第一搅拌杆顶端穿出发酵罐的罐盖并经减速机与驱动电机相连;第一搅拌杆的底端经支撑设于发酵罐内底壁上的支撑轴承支撑。

    所述挡板的数量为3个;各挡板与发酵罐体内侧壁焊接。

    空气管路经空气储罐与空压机相连。

    发酵罐上设置的换热夹套经管路与制冷机或外部换热系统相连。从而方便控制发酵罐罐温,保证发酵条件需求。

    沉淀罐上的换热夹套经管路与制冷机相连。保证沉淀罐内较低的罐温。

    所述第一消泡件包括一板体,在板体底面设置若干个柱体;所述第一搅拌桨叶为两交叉设置的搅拌桨片,所述搅拌桨片与板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搅拌桨叶包括一盘体,在盘体外周均匀间隔设置若干个搅拌叶,各搅拌叶与盘体的盘面相垂直设置。

    所述柱体为竖直柱杆或锥形杆。

    所述沉淀罐包括沉淀罐体,沉淀罐体的内底壁呈v型设置,在沉淀罐体内部设有第二搅拌杆,在第二搅拌杆上从上向下依次间隔设有第二消泡件、第三消泡件和第三搅拌桨叶。

    所述第二消泡件和第三消泡件均为一外侧壁设置有锯齿的锯齿杆;第三搅拌桨叶为v形搅拌桨叶。

    在沉淀罐侧壁上设有用于测定沉淀罐体内部温度的温度计。

    第二搅拌杆顶端穿出沉淀罐的罐盖并经减速机与驱动电机相连。

    在所述沉淀罐体侧壁上设有玻璃视窗。玻璃视窗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对沉淀罐内澄清程度进行观察。

    在所述发酵罐侧壁上也设置玻璃视窗。

    发酵罐与沉淀罐连接的管路为设于发酵罐上的溢流管路。

    所述溢流管路设于高于发酵罐内原始培养基液面8-15cm位置处的发酵罐侧壁上。如此,在发酵产物逐渐产出、增多、发酵液面上升的情况下,至该高度即溢流至沉淀罐内,实现发酵产物的沉淀收集。在溢流管路上设有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通过对发酵罐、沉淀罐、流加装置的合理布置,保证了硝化细菌的规模化生产,整个装置保证了硝化细菌发酵及沉淀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生产效率高。通过对流加装置进行结构改进,减少了人工,省时省力,消除了设备损耗,补料及时、顺畅。该生产线装置很好的实现了硝化细菌的商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发酵罐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第一搅拌杆大样图;

    图4为图1中沉淀罐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发酵罐、2沉淀罐、3媒介配料罐、4辅料配料罐、5媒介补料罐、6辅料补料罐、7第一搅拌杆、8第一消泡件、8.1板体、8.2柱体、9第一搅拌桨叶、10第二搅拌桨叶、10.1盘体、10.2搅拌叶、11挡板、12空气管路、13空气分布器、14空气储罐、15空压机、16第二搅拌杆、17第二消泡件、18第三消泡件、19第三搅拌桨叶、20温度计、21玻璃视窗、22支撑架、23提升机、24氨水桶、25二氧化碳气瓶、26换热夹套、27溢流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该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包括发酵罐1、流加装置和沉淀罐2,所述流加装置包括配料罐和补料罐,所述配料罐包括媒介配料罐3、辅料配料罐4,辅料配料罐为k2co3配料罐,所述补料罐包括与所述配料罐对应设置的媒介补料罐5、辅料补料罐6;补料罐内料经输料管路输送至发酵罐内,发酵罐内发酵好的料液由发酵罐中部经管路输出至沉淀罐2内沉淀。在发酵罐上的两进气口位置还连接空气管路12和二氧化碳气瓶25;在发酵罐及沉淀罐外侧壁上均设有换热夹套26,换热夹套上设有冰水进口和冰水出口,通过冰水吸热换热控制发酵罐及沉淀罐内温度,用于保证硝化细菌的生长条件。各配料罐上均经输液管路与自来水源相连,水与原料按配比加入配料罐后进行搅拌配料备料。

    所述发酵罐1包括发酵罐体,在发酵罐体内设有一第一搅拌杆7,在第一搅拌杆上从上向下依次间隔设置第一消泡件8、第一搅拌桨叶9和第二搅拌桨叶10;在发酵罐体内侧壁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个挡板11;空气管路12的底端伸至发酵罐体底部并与一空气分布器13相连。

    第一搅拌杆7顶端穿出发酵罐的罐盖并经减速机与驱动电机相连;第一搅拌杆的底端经支撑设于发酵罐内底壁上的支撑轴承支撑。

    所述挡板11的数量为3个;各挡板与发酵罐体内侧壁焊接固定。

    空气管路12经空气储罐14与空压机15相连。

    发酵罐上设置的换热夹套26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经管路与制冷机25和外部加热系统相连。

    所述第一消泡件8包括一板体8.1,在板体底面设置若干个柱体8.2;所述第一搅拌桨叶9为两交叉设置的搅拌桨片,所述搅拌桨片与板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搅拌桨叶10包括一盘体10.1,在盘体外周均匀间隔设置若干个搅拌叶10.2,各搅拌叶与盘体的盘面相垂直设置。

    所述柱体8.2为竖直柱杆或锥形杆。

    所述沉淀罐2包括沉淀罐体,沉淀罐体的内底壁呈v型设置,在沉淀罐体内部设有第二搅拌杆16,在第二搅拌杆上从上向下依次间隔设有第二消泡件17、第三消泡件18和第三搅拌桨叶19。

    所述第二消泡件17和第三消泡件18均为一外侧壁设置有锯齿的锯齿杆;第三搅拌桨叶19为v形搅拌桨叶。

    在沉淀罐侧壁上设有用于测定沉淀罐体内部温度的温度计20。

    第二搅拌杆16顶端穿出沉淀罐的罐盖并经减速机与驱动电机相连。

    在所述沉淀罐体侧壁上设有玻璃视窗21。玻璃视窗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对沉淀罐内澄清程度进行观察。

    在所述发酵罐侧壁上也设置玻璃视窗。

    上述发酵罐外侧,还通过管路连接有氨水桶24,根据需要适当添加。

    发酵罐1与沉淀罐2连接的管路为设于发酵罐上的溢流管路27;所述溢流管路设于高于发酵罐内原始培养基液面8-15cm位置处的发酵罐侧壁上。如此,在发酵产物逐渐产出、增多、发酵液面上升的情况下,至该高度即溢流至沉淀罐内,实现发酵产物的沉淀收集。在溢流管路上设有单向阀。

    工作过程:硝化细菌在发酵罐体内培养基媒介(无机盐溶液)和辅料(k2co3)基础下进行发酵生长,期间,通过第一搅拌杆7搅拌,空气管路12内进空气,发酵料在第一搅拌杆搅拌下,通过挡板11的配合,保证搅拌的均匀性,由空气管路12进入发酵罐体底部的空气进入空气分布器13均匀分散至发酵料液内,保证硝化细菌发酵的好氧生长要求;在搅拌过程中,发酵液上部产生的气泡不断被第一消泡件8打散消除。发酵过程中,持续少量补入二氧化碳气瓶25内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随着硝化细菌的发酵生长,发酵罐体内料液逐渐增多,通过设于发酵罐体上的溢流管路27,将发酵产物持续输出至沉淀罐2内进行沉淀处理,由于沉淀罐的内底壁呈v型设置,加快了沉淀速度,进入沉淀罐内的发酵料液在第二搅拌杆16作用下逐渐分层沉淀,在沉淀目的的要求下,沉淀罐内的第二搅拌杆16搅拌速度慢,这一较慢搅拌速度决定了其内第二消泡件17采用锯齿杆进行打散消除也能获得较好的消泡效果。由于该发酵生产过程为连续的,期间还需不断向发酵罐内流加培养基媒介(无机盐溶液)及辅料(k2co3),通过媒介配料罐与媒介补料罐间连接的输料管路上的卫生泵,将媒介配料罐3内媒介泵入媒介补料罐内,通过辅料配料罐4与辅料补料罐间设置的卫生泵将辅料配料罐内辅料泵入辅料补料罐内,继而由蠕动泵分别将媒介补料罐和辅料补料罐内的料泵入发酵罐,实现流加操作。整个发酵生产过程中,沉淀罐通过制冷机进行循环换热,沉淀罐内温度保持4℃,保证硝化细菌品质和活性;发酵罐内温度保持最适发酵温度25℃。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省略了与发酵罐相连的除流加装置之外的其他设施,该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结构同实施例1的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所不同的是,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对卫生泵的损耗,实现配料罐向补料罐内更方便的进料,对流加装置进行了结构改进,具体为:配料罐与其所对应的补料罐上、下设置,即配料罐经支撑架22支撑设于相应补料罐的上方,如此可省去卫生泵,通过重力作用,配料罐内的料可在管路上的阀打开后直接进入补料罐,补料罐内的料再经蠕动泵泵入发酵罐1内,如图5所示,图中省去了与发酵罐相连的其他管路及设施。配料罐配料前通过设于发酵罐外侧的提升机23将物料向上输送进配料罐,同时配料罐进水口经管路与外部自来水相连,经配料罐内搅拌配料,直接向下输入补料罐内,由补料罐继续向发酵罐流加,实现连续生产。

    工作过程:硝化细菌在发酵罐体内培养基媒介(无机盐溶液)和辅料(k2co3)基础下进行发酵生长,期间,通过第一搅拌杆7搅拌,空气管路12内进空气,发酵料在第一搅拌杆搅拌下,通过挡板11的配合,保证搅拌的均匀性,由空气管路12进入发酵罐体底部的空气进入空气分布器13均匀分散至发酵料液内,保证硝化细菌发酵的好氧生长要求;在搅拌过程中,发酵液上部产生的气泡不断被第一消泡件8打散消除。发酵过程中,持续少量补入二氧化碳气瓶25内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随着硝化细菌的发酵生长,发酵罐体内料液逐渐增多,通过设于发酵罐体上的溢流管路27,将发酵料液持续输出至沉淀罐2内进行沉淀处理,由于沉淀罐的内底壁呈v型设置,加快了沉淀速度,进入沉淀罐内的发酵料液在第二搅拌杆16作用下逐渐分层沉淀,在沉淀目的的要求下,沉淀罐内的第二搅拌杆16搅拌速度慢,这一较慢搅拌速度决定了其内第二消泡件17采用锯齿杆进行打散消除也能获得较好的消泡效果。由于该发酵生产过程为连续的,期间还需不断向发酵罐内流加培养基媒介(无机盐溶液)及辅料(k2co3),而通过媒介补料罐5及设于其上方的媒介配料罐3,以及辅料补料罐6及设于其上方的辅料配料罐4,不再需要卫生泵,能够较好的完成该流加操作。整个发酵生产过程中,沉淀罐通过制冷机进行循环换热,沉淀罐内温度保持4℃,保证硝化细菌品质和活性;发酵罐内温度保持最适发酵温度25℃。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酵罐、流加装置和沉淀罐;所述流加装置包括补料罐;所述发酵罐经管路与所述流加装置和沉淀罐相连;在发酵罐上还连接空气管路及碳源罐;在发酵罐及沉淀罐外侧壁上均设有换热夹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加装置还包括配料罐,所述配料罐设于补料罐上方,配料罐接收提升机输送的物料、配置后直接流入补料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料罐包括媒介补料罐和辅料补料罐;所述配料罐包括媒介配料罐和辅料配料罐;所述媒介配料罐经支撑架支撑设于媒介补料罐上方,所述辅料配料罐经支撑架支撑设于辅料补料罐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罐包括发酵罐体,在发酵罐体内设有一第一搅拌杆,在第一搅拌杆上从上向下依次间隔设置第一消泡件、第一搅拌桨叶和第二搅拌桨叶;在发酵罐体内侧壁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个挡板;空气管路的底端伸至发酵罐体底部并与一空气分布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泡件包括一板体,在板体底面设置若干个柱体;所述第一搅拌桨叶为两交叉设置的搅拌桨片,所述搅拌桨片与板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搅拌桨叶包括一盘体,在盘体外周均匀间隔设置若干个搅拌叶,各搅拌叶与盘体的盘面相垂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罐包括沉淀罐体,沉淀罐体的内底壁呈v型设置,在沉淀罐体内部设有第二搅拌杆,在第二搅拌杆上从上向下依次间隔设有第二消泡件、第三消泡件和第三搅拌桨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泡件和第三消泡件均为一外侧壁设置有锯齿的锯齿杆;第三搅拌桨叶为v形搅拌桨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沉淀罐侧壁上设有用于测定沉淀罐体内部温度的温度计。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发酵罐与沉淀罐连接的管路为设于发酵罐上的溢流管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菌菌剂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该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包括发酵罐、流加装置和沉淀罐;所述流加装置包括补料罐;所述发酵罐经管路与所述流加装置和沉淀罐相连;在发酵罐上还连接空气管路及碳源罐;在发酵罐及沉淀罐外侧壁上均设有换热夹套。该硝化细菌生产线装置结构布置合理、紧凑,提高了硝化细菌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曹新春;王红震;曹洪亮;郭芳坤;焦阳;傅茂良;刘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沃德源环境技术(济南)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30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07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