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3  74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铁冶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



    背景技术:

    转炉出钢口是转炉炉衬的一个特殊部位,吹炼合格的钢水必须通过出钢口进入钢包,由于出钢口通钢量大,长期受到高温钢液冲刷、氧化浸蚀,变形严重,容易引发钻钢、漏钢等事故。一般情况下,出钢口的寿命很低,需要定期进行维护,维护的内容包括更换出钢口管砖、控制出钢口形状、更换出钢口座砖等。出钢口部位的维护直接关系到钢水质量、钢铁生产节奏等多项指标的好坏,因此,出钢口的维护是炼钢生产中重要的环节。目前炼钢厂转炉在需要更换出钢口时,一般作业时间45min,且需要5~7人同时作业,劳动强度大,同时需要天车吊运检修平台,费时、费力,严重影响钢铁的生产进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快速完成出钢口更换并且节省人力的出钢口快换的平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包括:叉车孔、出钢口凹槽、工作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和转盘,所述出钢口快换平台上设置有所述出钢口凹槽和工作台,所述出钢口凹槽为放置出钢口的长方体形凹槽,所述出钢口凹槽沿延伸方向的两侧为水平设置的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下部固定有两个所述叉车孔,两个所述叉车孔与叉车配合使用,所述出钢口凹槽的下方设置有驱动装置箱体,所述驱动装置箱体与所述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箱体内设置有第二升降驱动装置,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用于调节所述出钢口凹槽的高度,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和所述出钢口凹槽之间设置有所述转盘,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与所述转盘同轴固定连接。

    所述转盘包括:中心轴、转动圈和转动把手,所述中心轴竖直设置,且所述中心轴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轴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圈,所述转动圈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把手。

    所述出钢口凹槽的下部与所述转动圈相卡接,所述转动圈上焊接有凸起块,所述出钢口凹槽下部开设有与所述凸起块相配合的槽状结构。

    所述出钢口凹槽下方设置有第一升降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出钢口凹槽下方的两端。

    所述出钢口凹槽设置所述转盘的一端伸出所述工作台。

    所述出钢口凹槽设置所述转盘的一端伸出所述工作台的距离为50cm~100cm。

    所述出钢口快换平台上固定有护栏。

    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均为液压油缸。

    使用方法:在出钢口凹槽内将出钢口焊接完成后,采用叉车,将平台升至所需高度,使用液压缸升高出钢口凹槽,使出钢口凹槽与转炉的炉口高度一致,伸出工作台的出钢口凹槽深入转炉内,转动转盘的转动把手,调节出钢口的角度,完成出钢口的对接和固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制作的出钢口快换平台可以实现出钢口更换时间缩短20min/次,人力消耗由原来的5人缩减至2人即可完成作业,并降低了工人更换出钢口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转炉的作业率。

    二、本实用新型在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和出钢口凹槽之间设置有转盘,当高度满足要求后,可以随意调节出钢口的角度,方便与转炉内部部件的对接。

    三、本实用新型将出钢口凹槽伸出工作台的部分,直接深入转炉内,方便出钢口的转移,保证了出钢口与内部对接时的安全性,又节省人力,实用性强。

    四、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两个升降驱动装置,在高度和角度可调的情况下,可以将出钢口凹槽倾斜,方便推入转炉内,节省人力。

    五、本实用新型制备的出钢口快换平台制作简单,并且高度和角度调节灵活,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出钢口快换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出钢口快换平台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出钢口快换平台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护栏,2为叉车孔,3为出钢口凹槽,4为第一升降驱动装置,5为驱动装置箱体,6为工作台,7为第二升降驱动装置,8为转盘,9为转动把手,10为中心轴,11为转动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包括:叉车孔2、出钢口凹槽3、工作台6、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和转盘8,所述出钢口快换平台上设置有所述出钢口凹槽3和工作台6,所述出钢口凹槽3为放置出钢口的长方体形凹槽,所述出钢口凹槽3沿延伸方向的两侧为水平设置的工作台6,所述工作台6下部固定有两个所述叉车孔2,两个所述叉车孔2与叉车配合使用,所述出钢口凹槽3的下方设置有驱动装置箱体5,所述驱动装置箱体5与所述工作台6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箱体5内设置有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用于调节所述出钢口凹槽3的高度,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和所述出钢口凹槽3之间设置有所述转盘8,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与所述转盘8同轴固定连接。

    所述转盘8包括:中心轴10、转动圈11和转动把手9,所述中心轴10竖直设置,且所述中心轴10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轴10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圈11,所述转动圈11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把手9。

    所述出钢口凹槽3的下部与所述转动圈11相卡接。

    所述出钢口凹槽3下方设置有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和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分别设置于所述出钢口凹槽3下方的两端。

    所述出钢口凹槽3设置所述转盘8的一端伸出所述工作台6。

    所述出钢口凹槽3设置所述转盘8的一端伸出所述工作台6的距离为100cm。

    所述出钢口快换平台上固定有护栏1。

    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和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均为液压油缸。

    使用方法:在出钢口凹槽内将出钢口焊接完成后,采用叉车,将平台升至所需高度,使用液压缸升高出钢口凹槽,使出钢口凹槽与转炉的炉口高度一致,伸出工作台的出钢口凹槽深入转炉内,转动转盘的转动把手,调节出钢口的角度,完成出钢口的对接和固定。

    上述实施方式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效果,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熟悉此技术的人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进。因此,凡举所述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叉车孔(2)、出钢口凹槽(3)、工作台(6)、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和转盘(8),所述出钢口快换平台上设置有所述出钢口凹槽(3)和工作台(6),所述工作台(6)下部固定有两个所述叉车孔(2),两个所述叉车孔(2)与叉车配合使用,所述出钢口凹槽(3)为放置出钢口的长方体形凹槽,所述出钢口凹槽(3)沿延伸方向的两侧为水平设置的工作台(6),所述出钢口凹槽(3)的下方设置有驱动装置箱体(5),所述驱动装置箱体(5)与所述工作台(6)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箱体(5)内设置有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用于调节所述出钢口凹槽(3)的高度,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和所述出钢口凹槽(3)之间设置有所述转盘(8),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与所述转盘(8)同轴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8)包括:中心轴(10)、转动圈(11)和转动把手(9),所述中心轴(10)竖直设置,且所述中心轴(10)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轴(10)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圈(11),所述转动圈(11)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把手(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钢口凹槽(3)的下部与所述转动圈(11)相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钢口凹槽(3)下方设置有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和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分别设置于所述出钢口凹槽(3)下方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钢口凹槽(3)设置所述转盘(8)的一端伸出所述工作台(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钢口凹槽(3)设置所述转盘(8)的一端伸出所述工作台(6)的距离为50cm~100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钢口快换平台上固定有护栏(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和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7)均为液压油缸。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实现出钢口快换的平台,属于钢铁冶炼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快速完成出钢口更换并且节省人力的出钢口快换的平台,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出钢口快换平台上设置有出钢口凹槽和工作台,工作台下部固定有两个叉车孔,出钢口凹槽的下方设置有驱动装置箱体,驱动装置箱体与工作台固定连接,驱动装置箱体内设置有第二升降驱动装置,第二升降驱动装置用于调节所述出钢口凹槽的高度,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和出钢口凹槽之间设置有转盘,第二升降驱动装置与转盘同轴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制备的出钢口快换平台制作简单,并且高度和角度调节灵活,使用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苏晓波;郭茂林;王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通才工贸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3.26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05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