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淬火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进行冷却,从而获得以马氏体为主的不平衡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方法。淬火是钢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种工艺方法。
钢件淬火冷却一直是热处理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淬火冷却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一直是热处理生产关注的重点。钢件淬火冷却技术难度大具体体现在下面4个方面:1、钢件淬火冷却速度过慢,就不能获得要求的淬火硬度和淬硬层深度;2、钢件淬火冷却速度过快,又可能引起淬裂和过深的淬硬层;3、同时淬火冷却速度过慢或过快,都可能引起工件的超差变形;4、工件的形状越复杂,不同部位温差度就越大,要得到不淬裂和没有超差变形的工件就越难了。综上所述,要使钢件淬火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是控制淬火冷却速度,而淬火冷却系统营运而生。
现有的淬火冷却系统通常是人工操作的,当淬火池内的冷却液少了,操作人员便会启动集液池中的输送泵为向淬火池输送冷却液,当淬火池内的冷却液多了,操作人员便会关闭输送泵停止向淬火池输送冷却液,这样的冷却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时刻有操作人员监测淬火池内的冷却液液位,操作人员操作起来很不方便;另外钢件淬火冷却时,淬火池内冷却液的多少会影响钢件淬火的质量,这样导致难以控制淬火冷却速度,降低工件的淬火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其自动化程度高,能自动使淬火池内的冷却液量维持在一定量,使钢件淬火冷却速度变得可控,有效提高工件淬火质量,方便操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包括用于利用冷却液对工件进行冷却的淬火池、用于收集冷却液的集液池、用于将集液池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淬火池的输送泵和用于控制输送泵工作的控制器,所述淬火池侧壁上部设有溢流口,所述淬火池外围设有溢流池,所述溢流口与溢流池连通,所述溢流池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通集液池的进水口,所述集液池的出水口设有送水管,所述送水管与淬火池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输送泵设于集液池中,所述输送泵与送水管连通,所述送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和输送泵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淬火池中自下向上依次固定有低液位液位传感器、中液位液位传感器和高液位液位传感器,所述低液位液位传感器、中液位液位传感器和高液位液位传感器均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低液位液位传感器、中液位液位传感器和高液位液位传感器发送的液位信息控制输送泵的通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集液池为两个,分为第一集液池和第二集液池,所述送水管为两个,分为第一送水管和第二送水管,所述第一送水管设于第一集液池的出水口,所述第二送水管设于第二集液池的出水口;所述电磁阀为两个,分为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第一送水管,所述第二电磁阀设于第二送水管中;所述输送泵为两个,分为第一输送泵和第二输送泵,所述第一输送泵设于第一集液池中,所述第二输送泵设于第二集液池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器包括按钮开关、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二交流接触器、第三交流接触器、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所述第一交流接触器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一常开触点开关,所述第二交流接触器包括第二线圈和第二常开触点开关,所述第三交流接触器包括第三线圈和第三常开触点开关,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分别设有八个接线脚,所述按钮开关的一端接火线,所述按钮开关的另一端与第一线圈串联后接零线,所述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的两端分别接火线和零线,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两端,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之间并联,所述第二常开触点开关与第一输送泵串联之后接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的两端,所述第三常开触点开关与第二输送泵串联后接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的两端,所述第二常开触点开关和第一输送泵与第三常开触点开关和第二输送泵并联,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七接线脚分别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接火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的第八接线脚与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的第七接线脚连接,所述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八接线脚与所述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七接线脚连接,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的第六接线脚与第二线圈串联后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接火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五接线脚与第三线圈串联后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接火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二接线脚分别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接零线的一端连接,所述低液位液位传感器分别与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一接线脚电连接,所述中液位液位传感器分别与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三接线脚电连接,所述高液位液位传感器分别与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四接线脚电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器还包括空气开关,所述空气开关的一端火线连接,所述空气开关的另一端与零线连接,所述空气开关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的并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器还包括第一指示灯和第二指示灯,所述第一指示灯的两端与空气开关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指示灯的两端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的两端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为两个,分为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于第一集液池中,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一输送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过滤器设于第二集液池中,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二输送泵的进水口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于对集液池中冷却液进行冷却的风机,所述风机为两个,分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对准第一集液池,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对准第二集液池。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为水溶性淬火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还包括温控器和用于检测集液池中冷却液实时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控传感器为两个,分为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第一集液池,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于第二集液池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温控器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与温控器电连接,所述温控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发送的温度信息控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器、输送泵、低液位液位传感器、中液位液位传感器和高液位液位传感器的配合能实现自动化使淬火池内冷却液维持在一定量,使钢件淬火冷却速度变得可控,有效提高工件淬火质量;由于自动化维持淬火池内冷却液维持在一定量,这样操作人员无需时刻关注淬火池内的液位变化,如此操作人员操作起来更加方便;温控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设置能有效控制第一集液池和第二集液池内冷却液的温度,更有助于控制淬火冷却速度,进一步提高钢件淬火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控制器、第一输送泵、第二输送泵、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连接电路图。
图中:1-淬火池,2-第一集液池,3-第二集液池,4-第一输送泵,5-第二输送泵,6-第一电磁阀,7-第二电磁阀,8-低液位液位传感器,9-中液位液位传感器,10-高液位液位传感器,11-按钮开关,12-第一交流接触器,121-第一线圈,122-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3-第二交流接触器,131-第二线圈,132-第二常开触点开关,14-第三交流接触器,141-第三线圈,142-第三常开触点开关,15-第一液位继电器,16-第二液位继电器,17-空气开关,18-第一指示灯,19-第二指示灯,20-第一过滤器,21-第二过滤器,22-第一风机,23-第二风机,24-第一温度传感器,25-第二温度传感器,26-温控器,27-溢流口,28-溢流池,29-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包括用于利用冷却液对工件进行冷却的淬火池1、用于收集冷却液的集液池、用于将集液池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淬火池1的输送泵和用于控制输送泵工作的控制器29,所述淬火池1侧壁上部设有溢流口27,所述淬火池1外围设有溢流池28,所述溢流口27与溢流池28连通,所述溢流池28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通集液池的进水口,所述集液池的出水口设有送水管,所述送水管与淬火池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输送泵设于集液池中,所述输送泵与送水管连通,所述送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和输送泵均与控制器29电连接,所述淬火池1中自下向上依次固定有低液位液位传感器8、中液位液位传感器9和高液位液位传感器10,所述低液位液位传感器8、中液位液位传感器9和高液位液位传感器10均与控制器29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29根据低液位液位传感器8、中液位液位传感器9和高液位液位传感器10发送的液位信息控制输送泵的通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集液池为两个,分为第一集液池2和第二集液池3,所述送水管为两个,分为第一送水管和第二送水管,所述第一送水管设于第一集液池2的出水口,所述第二送水管设于第二集液池3的出水口;所述电磁阀为两个,分为第一电磁阀6和第二电磁阀7,所述第一电磁阀6设于第一送水管,所述第二电磁阀7设于第二送水管中;所述输送泵为两个,分为第一输送泵4和第二输送泵5,所述第一输送泵4设于第一集液池2中,所述第二输送泵5设于第二集液池3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器29包括按钮开关11、第一交流接触器12、第二交流接触器13、第三交流接触器14、第一液位继电器15和第二液位继电器16,所述第一交流接触器12包括第一线圈121和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所述第二交流接触器13包括第二线圈131和第二常开触点开关132,所述第三交流接触器14包括第三线圈141和第三常开触点开关142,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15和第二液位继电器16分别设有八个接线脚,所述按钮开关11的一端接火线,所述按钮开关11的另一端与第一线圈121串联后接零线,所述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的两端分别接火线和零线,所述第一电磁阀6和第二电磁阀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两端,所述第一电磁阀6和第二电磁阀7之间并联,所述第二常开触点开关132与第一输送泵4串联之后接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的两端,所述第三常开触点开关142与第二输送泵5串联后接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的两端,所述第二常开触点开关132和第一输送泵4与第三常开触点开关142和第二输送泵5并联,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15和第二液位继电器16的第七接线脚分别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接火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15的第八接线脚与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15的第七接线脚连接,所述第二液位继电器16的第八接线脚与所述第二液位继电器16的第七接线脚连接,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15的第六接线脚与第二线圈131串联后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接火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液位继电器16的第五接线脚与第三线圈141串联后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接火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15和第二液位继电器16的第二接线脚分别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接零线的一端连接,所述低液位液位传感器8分别与第一液位继电器15和第二液位继电器16的第一接线脚电连接,所述中液位液位传感器9分别与第一液位继电器15和第二液位继电器16的第三接线脚电连接,所述高液位液位传感器10分别与第一液位继电器15和第二液位继电器16的第四接线脚电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器29还包括空气开关17,所述空气开关17的一端火线连接,所述空气开关17的另一端与零线连接,所述空气开关17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的并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器29还包括第一指示灯18和第二指示灯19,所述第一指示灯18的两端与空气开关17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指示灯19的两端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的两端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为两个,分为第一过滤器20和第二过滤器21,所述第一过滤器20设于第一集液池2中,所述第一过滤器20的出水口与第一输送泵4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过滤器21设于第二集液池3中,所述第二过滤器21的出水口与第二输送泵5的进水口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于对集液池中冷却液进行冷却的风机,所述风机为两个,分为第一风机22和第二风机23,所述第一风机22的出风口对准第一集液池2,所述第二风机23的出风口对准第二集液池3。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为水溶性淬火剂。
工作时,操作人员首先打开空气开关17,此时第一指示灯18亮,然后操作人员按按钮开关11使其闭合,然后第一线圈121通过电流产生磁性使第一常开触点开关122闭合,所述第二指示灯19亮,所述第一电磁阀6和第二电磁阀7打开,当淬火池1的液位低于低液位液位传感器8时,所述第二线圈131和第三线圈141通过电流产生磁性分别使第二常开触点开关132和第三常开触点开关142闭合,此时第一输送泵4和第二输送泵5启动向淬火池1内输送冷却液;当淬火池1的液位高于高液位液位传感器10时,所述第二线圈131和第三线圈141不通过电流,第二常开触点开关132和第三常开触点开关142断开,此时第一输送泵4和第二输送泵5关闭停止向淬火池1内输送冷却液。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还包括温控器26和用于检测集液池中冷却液实时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控传感器为两个,分为第一温度传感器2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5,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24设于第一集液池2,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25设于第二集液池3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2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5与温控器26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风机22和第二风机23与温控器26电连接,所述温控器26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2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5发送的温度信息控制第一风机22和第二风机23的工作;当第一温度传感器24(第二温度传感器25)检测得到的温度高于温控器26设定的温度阈值时,温控器26控制第一风机22(第二风机23)启动或增强第一风机22(第二风机23)的风力。这样便能很好的控制第一集液池2和第二集液池3内冷却液的温度,更有助于控制淬火冷却速度,进一步提高钢件淬火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器29、输送泵、低液位液位传感器8、中液位液位传感器9和高液位液位传感器10的配合能实现自动化使淬火池1内冷却液维持在一定量,使钢件淬火冷却速度变得可控,有效提高工件淬火质量;由于自动化维持淬火池1内冷却液维持在一定量,这样操作人员无需时刻关注淬火池1内的液位变化,如此操作人员操作起来更加方便;温控器26、第一温度传感器2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5的设置能有效控制第一集液池2和第二集液池3内冷却液的温度,更有助于控制淬火冷却速度,进一步提高钢件淬火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以上的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1.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利用冷却液对工件进行冷却的淬火池、用于收集冷却液的集液池、用于将集液池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淬火池的输送泵和用于控制输送泵工作的控制器,所述淬火池侧壁上部设有溢流口,所述淬火池外围设有溢流池,所述溢流口与溢流池连通,所述溢流池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通集液池的进水口,所述集液池的出水口设有送水管,所述送水管与淬火池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输送泵设于集液池中,所述输送泵与送水管连通,所述送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和输送泵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淬火池中自下向上依次固定有低液位液位传感器、中液位液位传感器和高液位液位传感器,所述低液位液位传感器、中液位液位传感器和高液位液位传感器均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低液位液位传感器、中液位液位传感器和高液位液位传感器发送的液位信息控制输送泵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池为两个,分为第一集液池和第二集液池,所述送水管为两个,分为第一送水管和第二送水管,所述第一送水管设于第一集液池的出水口,所述第二送水管设于第二集液池的出水口;所述电磁阀为两个,分为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第一送水管,所述第二电磁阀设于第二送水管中;所述输送泵为两个,分为第一输送泵和第二输送泵,所述第一输送泵设于第一集液池中,所述第二输送泵设于第二集液池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按钮开关、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二交流接触器、第三交流接触器、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所述第一交流接触器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一常开触点开关,所述第二交流接触器包括第二线圈和第二常开触点开关,所述第三交流接触器包括第三线圈和第三常开触点开关,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分别设有八个接线脚,所述按钮开关的一端接火线,所述按钮开关的另一端与第一线圈串联后接零线,所述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的两端分别接火线和零线,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两端,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之间并联,所述第二常开触点开关与第一输送泵串联之后接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的两端,所述第三常开触点开关与第二输送泵串联后接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的两端,所述第二常开触点开关和第一输送泵与第三常开触点开关和第二输送泵并联,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七接线脚分别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接火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的第八接线脚与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的第七接线脚连接,所述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八接线脚与所述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七接线脚连接,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的第六接线脚与第二线圈串联后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接火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五接线脚与第三线圈串联后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接火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二接线脚分别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接零线的一端连接,所述低液位液位传感器分别与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一接线脚电连接,所述中液位液位传感器分别与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三接线脚电连接,所述高液位液位传感器分别与第一液位继电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的第四接线脚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包括空气开关,所述空气开关的一端火线连接,所述空气开关的另一端与零线连接,所述空气开关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的并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包括第一指示灯和第二指示灯,所述第一指示灯的两端与空气开关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指示灯的两端与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的两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为两个,分为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于第一集液池中,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一输送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过滤器设于第二集液池中,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二输送泵的进水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集液池中冷却液进行冷却的风机,所述风机为两个,分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对准第一集液池,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对准第二集液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为水溶性淬火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冷却液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器和用于检测集液池中冷却液实时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控传感器为两个,分为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第一集液池,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于第二集液池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温控器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与温控器电连接,所述温控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发送的温度信息控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