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减震器抛丸处理的抛丸塞套。
背景技术:
减震器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广泛用于汽车,为加速车架与车身震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现有技术中的减震器处理仍具有以下技术缺陷:
减震器整机在未分解前需要将表面的油漆、锈蚀等去除干净,采用抛丸的处理方式时,钢丸容易从防尘罩和除油缸的间隙中进入防尘罩内部,从而会破坏活塞杆表面,使得活塞杆表面被钢丸打出凹痕或防护层受损,活塞杆为精密配件,表面质量要求高,不允许有任何凹坑、损伤等缺陷,故必须避免抛丸过程中钢丸进入防尘罩内。
因此,结合现有技术中减震器抛丸处理的缺陷,设计一款可以避免减震器整机在抛丸过程中钢丸进入防尘罩内的装置,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避免减震器整机在抛丸过程中钢丸进入防尘罩内、损坏活塞杆的一种抛丸塞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抛丸塞套,防尘罩和储油缸通过该塞套密封连接,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设置有通孔;
所述本体具有推进端,所述推进端设置在所述通孔的端口处;
所述本体具有外壁和内壁,所述外壁与防尘罩内壁形成第一接触状态,所述内壁与储油缸形成第二接触状态;
所述第一接触状态为所述部分外壁与防尘罩形成锐角夹角,另一部分外壁与防尘罩形成平角密封接触;
所述第二接触状态为所述内壁与储油缸形成平角密封接触。
所述外壁具有垂直壁和倾斜壁,所述倾斜壁与内壁相交处呈圆弧状倒角。
所述内壁与所述推进端连接处具有斜槽。
所述第一接触状态中,所述外壁形成a、b、c、d四种形态;
所述a为所述外壁与防尘罩产生夹角;
所述b为所述外壁与防尘罩密封接触;
所述c为所述外壁与防尘罩端口处封闭固定;
所述d为所述外壁未与防尘罩接触且裸露在外部。
所述本体总高度h为45㎜,所述外壁高度h1为37㎜,所述垂直壁高度h2为12㎜,所述倾斜壁高度h3为25㎜。
所述倾斜壁与内壁倒角半径r为1.5㎜。
所述本体的推进端直径为s≥9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丸塞套,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抛丸塞套结构简单,应用方便,可有效避免钢丸从防尘罩和除油缸的间隙中进入防尘罩内部、从而损伤活塞杆的问题,确保活塞杆在抛丸过程中表面无凹坑和其他损伤,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抛丸塞套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抛丸塞套的尺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抛丸塞套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本体;11、通孔;12、推进端;13、外壁;14、内壁;15、斜槽;
131、垂直壁;132、倾斜壁;
h、本体高度;h1、外壁高度;h2、垂直壁高度;h3、倾斜壁高度;s、推进端直径;r、倾斜壁与内壁的倒角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见图1~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抛丸塞套,防尘罩和储油缸通过该塞套密封连接,包括:
本体10,本体10设置有通孔11;
本体10具有推进端12,推进端12设置在通孔11的端口处;
本体10具有外壁13和内壁14,外壁13与防尘罩内壁形成第一接触状态,内壁14与储油缸形成第二接触状态;
第一接触状态为部分外壁13与防尘罩形成锐角夹角,另一部分外壁13与防尘罩形成平角密封接触;
第二接触状态为内壁14与储油缸形成平角密封接触。
具体的,将减震器拉伸至最长尺寸,将本体10的通孔11对准储油缸端套入,利用推进端12直至插入防尘罩内并将钢丸进入口完全密封,此时,外壁13与防尘罩内壁形成第一接触状态,内壁14与储油缸形成第二接触状态,之后将减震器整机连同本装置放入抛丸机进行抛丸。
外壁13具有垂直壁131和倾斜壁132,倾斜壁132与内壁14相交处呈圆弧状倒角。
内壁14与推进端12连接处具有斜槽15。
优选的,斜槽15的设计提供较大安装空间,且便于本装置与储油缸同轴定位。
第一接触状态中,外壁13形成a、b、c、d四种形态;
a为外壁13与防尘罩产生夹角;
b为外壁13与防尘罩密封接触;
c为外壁13与防尘罩端口处封闭固定;
d为外壁13未与防尘罩接触且裸露在外部。
本体10总高度h为45㎜,外壁13高度h1为37㎜,垂直壁131高度h2为12㎜,倾斜壁132高度h3为25㎜。
倾斜壁132与内壁14倒角半径r为1.5㎜。
本体10的推进端12直径为s≥94㎜。
本实用新型的不同规格尺寸:
当通孔11内径为72㎜~72.5㎜时,本体10外径为79.5㎜~79.6㎜、外壁13与防尘罩夹角为4°;
当通孔11内径为110㎜~110.5㎜时,本体10外径为115.5㎜~115.6㎜、外壁13与防尘罩夹角为3.5°;
当通孔11内径为75㎜~75.5㎜时,本体10外径为80.5㎜~80.6㎜、外壁13与防尘罩夹角为3.5°。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1.抛丸塞套,防尘罩和储油缸通过该塞套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0),所述本体(10)设置有通孔(11);
所述本体(10)具有推进端(12),所述推进端(12)设置在所述通孔(11)的端口处;
所述本体(10)具有外壁(13)和内壁(14),所述外壁(13)与防尘罩内壁形成第一接触状态,所述内壁(14)与储油缸形成第二接触状态;
所述第一接触状态为所述部分外壁(13)与防尘罩形成锐角夹角,另一部分外壁(13)与防尘罩形成平角密封接触;
所述第二接触状态为所述内壁(14)与储油缸形成平角密封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丸塞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壁(13)具有垂直壁(131)和倾斜壁(132),所述倾斜壁(132)与内壁(14)相交处呈圆弧状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丸塞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14)与所述推进端(12)连接处具有斜槽(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丸塞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状态中,所述外壁(13)形成a、b、c、d四种形态;
所述a为所述外壁(13)与防尘罩产生夹角;
所述b为所述外壁(13)与防尘罩密封接触;
所述c为所述外壁(13)与防尘罩端口处封闭固定;
所述d为所述外壁(13)未与防尘罩接触且裸露在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抛丸塞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10)总高度h为45㎜,所述外壁(13)高度h1为37㎜,所述垂直壁(131)高度h2为12㎜,所述倾斜壁(132)高度h3为2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抛丸塞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壁(132)与内壁(14)倒角半径r为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丸塞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10)的推进端(12)直径为s≥94㎜。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