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直升机结构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直升机作动筒转动接头力偶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直升机作动筒转动接头是直升机组成的关键部件,承受整机重量和多重力偶复杂受力的同时要实现任意转角变化。为了掌握作动筒转动接头可靠性性能,需要在地面对部件作动筒转动接头进行性能试验的力偶加载装置,以掌握部件作动筒转动接头可靠性安全特性,进而给出部件作动筒转动接头的性能指标。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直升机作动筒转动接头力偶加载装置,包括:
固定于转动接头一侧的多维调整装置;
与所述多维调整装置连接的翻转加载机构;
固定于转动接头另一侧的载荷加载装置;以及
与所述载荷加载装置连接的旋转加载机构;其中,
所述多维调整装置调整转动接头的位置使转动接头轴线与所述旋转加载机构的旋转轴线重合,所述翻转加载机构向转动接头提供所述载荷加载装置的翻转力偶,所述载荷加载装置模拟转动接头的垂向载荷,所述旋转加载机构向转动接头提供所述载荷加载装置的轴向力偶。
优选的,所述多维调整装置包括水平运动机构、竖直运动机构和侧向运动机构,所述转动接头与所述侧向运动机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翻转加载机构包括依次相连接的上固定件、上过度板和垂直对中调节件,所述垂直对中调节件与所述水平运动机构连接,所述翻转加载机构通过三个支撑点固定在试验台架,其中一个支撑点位于翻转轴线上,另外两个支撑点对称于翻转轴线两侧。
优选的,所述载荷加载装置包括设置在前端的作动筒和与所述作动筒连接的可调轴,所述作动筒与所述转动接头连接,所述可调轴通过连接螺栓和带紧螺帽与所述旋转加载机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旋转加载机构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水平调节件、下过度板和下固定件,所述水平调节件与所述可调轴连接,所述上固定件和所述下固定件为同轴结构,所述下过度板和所述下固定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升机作动筒转动接头力偶加载装置,实现了直升机某部件作动筒转动接头任意转角变化同时承受复合载荷和多重力偶,试验加载装置能够模拟任意方向载荷和多重力偶,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试验精度。
附图说明
以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升机作动筒转动接头力偶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转动接头
20多维调整装置
31上固定件
32上过度板
33垂直对中调节件
41作动筒
42可调轴
51水平调节件
52下过度板
a翻转轴线
b旋转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图1所示为直升机作动筒转动接头力偶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力偶加载装置包括多维调整装置20、翻转加载机构、载荷加载装置和旋转加载机构。多维调整装置20固定于转动接头10一侧,翻转加载机构与多维调整装置20连接,载荷加载装置固定于转动接头10另一侧,旋转加载机构与载荷加载装置连接。
多维调整装置20调整转动接头10的位置使转动接头10轴线与旋转加载机构的旋转轴线b重合,翻转加载机构向转动接头10提供载荷加载装置的翻转力偶,翻转力偶为侧向力偶,载荷加载装置模拟转动接头10的垂向载荷(垂直于两轴承连线),旋转加载机构向转动接头10提供载荷加载装置的轴向力偶。轴向力偶为水平力偶。
多维调整装置20包括水平运动机构、竖直运动机构和侧向运动机构,转动接头10与侧向运动机构连接。
翻转加载机构包括依次相连接的上固定件31、上过度板32和垂直对中调节件33,垂直对中调节件33与水平运动机构连接,上固定件31、上过度板32和垂直对中调节件33可任意调节以保证中心轴一致。翻转加载机构通过三个支撑点固定在试验台架,其中一个支撑点位于翻转轴线a上,另外两个支撑点对称于翻转轴线a两侧。
载荷加载装置包括设置在前端的作动筒41和与作动筒41连接的可调轴42,作动筒41与转动接头10连接,可调轴42通过连接螺栓和带紧螺帽与旋转加载机构连接。
旋转加载机构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水平调节件51、下过度板52和下固定件,水平调节件51与可调轴42连接,上固定件31和下固定件为同轴结构且具有旋转中心轴,下过度板52通过下固定件连接摆动载荷执行机构进行力偶加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直升机作动筒转动接头力偶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于转动接头(10)一侧的多维调整装置(20);
与所述多维调整装置(20)连接的翻转加载机构;
固定于转动接头(10)另一侧的载荷加载装置;以及
与所述载荷加载装置连接的旋转加载机构;其中,
所述多维调整装置(20)调整转动接头(10)的位置使转动接头(10)轴线与所述旋转加载机构的旋转轴线重合,所述翻转加载机构向转动接头(10)提供所述载荷加载装置的翻转力偶,所述载荷加载装置模拟转动接头(10)的垂向载荷,所述旋转加载机构向转动接头(10)提供所述载荷加载装置的轴向力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作动筒转动接头力偶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维调整装置(20)包括水平运动机构、竖直运动机构和侧向运动机构,所述转动接头(10)与所述侧向运动机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升机作动筒转动接头力偶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加载机构包括依次相连接的上固定件(31)、上过度板(32)和垂直对中调节件(33),所述垂直对中调节件(33)与所述水平运动机构连接,所述翻转加载机构通过三个支撑点固定在试验台架,其中一个支撑点位于翻转轴线上,另外两个支撑点对称于翻转轴线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升机作动筒转动接头力偶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加载装置包括设置在前端的作动筒(41)和与所述作动筒(41)连接的可调轴(42),所述作动筒(41)与所述转动接头(10)连接,所述可调轴(42)通过连接螺栓和带紧螺帽与所述旋转加载机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升机作动筒转动接头力偶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加载机构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水平调节件(51)、下过度板(52)和下固定件,所述水平调节件(51)与所述可调轴(42)连接,所述上固定件(31)和所述下固定件为同轴结构,所述下过度板(52)通过所述下固定件连接摆动载荷执行机构进行力偶加载。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