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厨具领域,尤其是自动烹饪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自动烹饪机只能一次只能烹饪一道菜品,如果需要中途加入其他经过初步处理的菜品,比如说在炒肉类的时候,需要往肉类上加入炒过的料头,这样的话就要用另外一个自动炒菜机将料头炒好后盛出,然后再通过加料口将料头加入到炒肉类的自动炒菜机中,简单地来说,不能实现混炒。
现有技术的不足在于:现有的自动炒菜机不便于进行混炒,如果进行混炒的话则需要用到两台独立的自动炒菜机,需要将料头炒好后出料、装盘、倒入炒肉类的自动炒菜机中、继续翻炒,这样虽然能实现混炒,但效率十分低下,且如果要实现自动混炒,则需要设置将装盘后料头倒入炒肉类的自动炒菜机内的传递装置,需要涉及到的结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给出一种自动烹饪机,其可以无需进行出菜再重新倒入自动炒菜机地进行混炒。
自动烹饪机,包括菜盒开盒装置、自动炒菜机;
菜盒开盒装置,用于开启菜盒的盒盖后将盒内菜品添加到自动炒菜机内;
自动炒菜机,包括炒菜机滚筒、炒菜机摆动块、炒菜机机体;
炒菜机滚筒,包括弧状滚筒壁,弧状滚筒壁上设有敞口;炒菜机滚筒外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炒菜机滚筒绕其圆心自转的第二电机;炒菜机滚筒内设有可绕炒菜机滚筒圆心转动铲柄,铲柄的端部固设有抵于所述弧状滚筒壁、用于推铲炒菜机滚筒内菜品的菜铲,炒菜机滚筒外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铲柄转动的第三电机;
炒菜机机体,两个所述炒菜机滚筒并排地设置于炒菜机机体上,在两个炒菜机滚筒间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转动轴以及用于驱动第一转动轴的第四电机;炒菜机机体上还设有用于透过炒菜机滚筒对菜品加热的第一发热装置;
炒菜机摆动块,固设于第一转动轴上,炒菜机摆动块朝向所述炒菜机滚筒的两侧分别具有用于封闭所述敞口且不干涉所述菜铲、铲柄转动的弧状密封面;所述第一转动轴用于驱动炒菜机摆动块转动以开启其中一个敞口或者令两个敞口相通;所述炒菜机摆动块大致呈三角状,第一转动轴到炒菜机摆动块三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炒菜机摆动块恰好能封闭两个敞口。需要往左边炒菜机敞口加入原料时,炒菜机摆动块向右转动即可打开左敞口,菜盒开盒装置将菜盒盒盖打开并将原料倾倒到左敞口;同理摆动块向左转动即可打开右敞口。如果要将其中一个炒菜机滚筒内翻炒完的菜品加入到另一个炒菜机滚筒内混炒,则可以将炒菜机摆动块旋转180度,这样两个敞口就相互连通了,驱动其中一个炒菜机滚筒内的菜铲转动即可将菜品通过敞口推入到另一个炒菜机滚筒内。菜品炒好以后,炒菜机滚筒转动,令敞口朝下,即可倒出菜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烹饪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菜盒开盒装置其所配合使用的菜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菜盒开盒装置的菜盒导向通道以及撕开部与菜盒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菜盒开盒装置的菜盒导向通道以及撕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菜盒开盒装置的菜盒导向通道、撕开部、菜盒推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炒菜机(隐藏了炒菜机外壳)的整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炒菜机的炒菜机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炒菜机(包括了炒菜机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炒菜机的单个炒菜机滚筒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炒菜机的炒菜机摆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蒸烤机的蒸汽发生装置以及蜗轮蜗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蒸烤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蒸烤机的蒸笼架、电加热板、第一接料滑道的位置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蒸烤机的电加热板与蒸汽发生装置的位置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菜盒开盒装置开盒时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菜盒开盒装置开盒时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菜盒开盒装置开盒时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中:10、自动烹饪机;11、散热口;12、传菜通道;13、出菜位置;20、调料添加机构;30、油烟抽吸装置;31、菜盒托板;40、菜盒开盒装置;41、菜盒;410、易折外沿;411、盒体外沿;42、菜盒导向通道;420、撕开部;421、第一电机;43、菜盒推出机构;430、抵推件;60、蒸汽发生装置;61、蒸汽输送口;62、风扇;63、第一接料滑道;630、伸缩滑道;631、固定滑道;64、蒸笼架;641、避让部;642、下米筛板;65、电加热板;66、第五电机;67、压缩机;81、炒菜机滚筒;810、铲柄;811、第二电机;812、菜铲;813、弧状滚筒壁;814、第三电机;82、炒菜机摆动块;821、弧状密封面;822、挡板;823、第一转动轴;824、第四电机;83、炒菜机外壳;84、直线运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为了便于流水线化生产,实现自动化烹饪,本实施例旨在给出一种适用于自动烹饪机10的菜盒开盒装置40。
如图2-5所示,菜盒开盒装置40,用于开启菜盒41的盒盖,包括菜盒推出机构43、盒盖撕开机构;
菜盒41,菜盒41盒体具有用于容纳菜品的装菜腔,菜盒41盒体在装菜腔端部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盒体外沿411,且菜盒41盒体还在装菜腔端部前侧设有易于被掰离菜盒41盒体的易折外沿410,用于密封装菜腔的密封膜固接于所述易折外沿410和所述盒体外沿411上;
盒盖撕开机构,包括菜盒导向通道42,菜盒导向通道42的一端通道出口设置有用于在所述菜盒41被推出过程中持紧所述易折外沿410以使所述易折外沿410被掰离菜盒41盒体的撕开部420,所述菜盒41其装菜腔朝下、易折外沿410朝向所述撕开部420地放置于菜盒推出机构43与菜盒导向通道42之间;
菜盒推出机构43,用于将菜盒41完全地推出于所述菜盒导向通道42。
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将菜盒41放置于菜盒导向通道42前,且菜盒41是装菜腔朝下、易折外沿410朝向菜盒导向通道42背向菜盒推出机构43地设置,菜盒推出机构43作动将菜盒41推入菜盒导向通道42,在菜盒41被刚推出菜盒导向通道42时,易折外沿410与撕开部420相接触,撕开部420持于易折外沿410,使得菜盒41在被菜盒推出机构43继续推出时易折外沿410被撕开部420掰离菜盒41,从而使固接于易折外沿410上的密封膜也在菜盒41被推出的过程中被撕开,从而菜盒41内的菜品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菜盒41落下。由于菜盒41还有一部分还处于菜盒导向通道42内,所以在菜盒41被完全地推出菜盒导向通道42之前不会随菜品一同下落。本菜盒开盒装置40的有益效果是在打开盒盖的同时即可倾倒出菜品,无需分别地设置开盖装置和倒出装置,结构简单实用,且由于简化了步骤因而效率高,适用于流水线式生产。
进一步地,所述撕开部420为转动扭轴,转动扭轴朝向菜盒41的端头设置有一字槽,转动扭轴的另一端头由设置在其一侧的第一电机421所驱动;所述易折外沿410与菜盒41盒体的连接线上间隔地设置有嵌槽,所述嵌槽用于在易折外沿410被扭动时使易折外沿410容易被掰离菜盒41盒体,所述一字槽用于通过转动扭轴的旋转使一字槽卡嵌到被推动至沿一字槽内滑动的易折外沿410的所述嵌槽间连接处后将易折外沿410掰离菜盒41盒体并继续持紧所述易折外沿410。工作原理如下:可以参考图15-17,菜盒41的易折外沿410被菜盒推出机构43推至一字槽内,所述转动扭轴转动90度,本来水平方向的一字槽变成竖直方向并卡嵌于嵌槽间连接处上,此时为第一状态;菜盒推出机构43继续保持推动菜盒41,易折外沿410被掰离菜盒41,菜盒41微微上翘从转动扭轴上继续前进从而致使密封膜被撕开,菜品从菜盒41下落,但菜盒41仍未下落,此时为第二状态;菜盒41被完全地推出菜盒导向通道42,在此之前菜品已被全部倾倒出,从而菜盒41在菜品全部下落后开始下落,转动扭轴再转到90度使一字槽恢复水平状态,在此过程中被掰离菜盒41的易折外沿410由于转动扭轴的旋转而被抖落,和菜盒41一起下落。
进一步地,所述菜盒导向通道42包括通道内腔,通道内腔用于抵持盒体外沿411令易折外沿410的侧部对准所述一字槽。这样设置是为了保证易折外沿410能对应地进入一字槽,从而在转动扭轴转动时一字槽可以嵌入嵌槽间连接处上,从而实现紧持易折外沿410。
进一步地,所述菜盒导向通道42的两侧朝所述通道出口方向延伸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转动扭轴可转动地分别穿设在所述连接板上,两个所述转动扭轴其一字槽槽底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通道内腔的宽度。这样设置是为了持稳菜盒41,如果只在一侧设置转动扭轴,菜盒41可能会发生侧翻。
进一步地,所述盒盖撕开机构外固设有菜盒托板31,所述菜盒托板31用于承托被推出盒盖撕开机构的菜盒41以避免菜盒41被菜盒推出机构43完全地推出菜盒导向通道42前倾翻掉落。菜盒41在完全被推离菜盒导向通道42前,其先出菜盒导向通道42的一端在菜盒托板31上,而另一端还在菜盒导向通道42,这样就可以保证在菜品全部下落前,菜盒41不会发生下落。
进一步地,所述菜盒托板31设有下弯弧状板,所述下弯弧状板用于便于在菜盒41被菜盒推出机构43完全地推出菜盒导向通道42后从菜盒托板31滑落。菜盒41被完全退出菜盒导向通道42后,在其重力作用下,未被菜盒托板31端持的一端会朝下,从而使菜盒41滑落于菜盒托板31,而设置下弯弧状板则是为了便于这一过程的进行。
进一步地,所述菜盒托板31与盒盖撕开机构之间的下方设置有用于承接菜盒41开盖后掉落的菜品的第一接料滑道63。第一接料滑道63可以用于将下落的菜品输送到其他机构进行其他工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料滑道63包括固定滑道631、伸缩滑道630以及驱动所述伸缩滑道630伸出或者缩入所述固定滑道631的压力缸。压力缸可以是气压缸或者液压缸。可以通过设置伸缩滑道630以避让下落的菜盒41。
进一步地,所述菜盒推出机构43为包括滑块、滑轨的滑块滑轨机构,所述滑轨设置在所述菜盒导向通道42上端,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滑轨上,所述滑块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菜盒41向所述菜盒导向通道42抵推的抵推件430。应说明,滑块可以通过电机来驱动。另外,还可以在所述菜盒推出机构43的一侧设置夹爪、机械手等装置,逐个将菜盒41放置到抵推件430前,便于抵推件430将菜盒41推出。
自动烹饪机10,包括以上任一项的菜盒开盒装置40。
实施例二
为了便于流水线化生产,实现自动化烹饪,本实施例旨在给出一种适用于自动烹饪机10的自动炒菜机。
如图6-10,自动炒菜机,包括炒菜机滚筒81、炒菜机外壳83、炒菜机摆动块82、炒菜机机体;
炒菜机滚筒81,包括弧状滚筒壁813,弧状滚筒壁813上设有敞口;炒菜机滚筒81外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炒菜机滚筒81绕其圆心自转的第二电机811;炒菜机滚筒81内设有可绕炒菜机滚筒圆心转动的铲柄810,铲柄810的端部固设有抵于所述弧状滚筒壁813、用于推铲炒菜机滚筒81内菜品的菜铲812,炒菜机滚筒81外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铲柄810转动的第三电机814;
炒菜机机体,并排地设有两个炒菜机滚筒81,在两个炒菜机滚筒81间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转动轴823以及用于驱动第一转动轴823的第四电机824;炒菜机机体上还设有用于透过炒菜机滚筒81对菜品加热的第一发热装置;
炒菜机摆动块82,固设于第一转动轴823上,炒菜机摆动块82朝向所述炒菜机滚筒81的两侧分别具有用于封闭所述敞口且不干涉所述菜铲812、铲柄810转动的弧状密封面821;所述第一转动轴823用于驱动炒菜机摆动块82转动以开启其中一个敞口或者令两个敞口相通;
炒菜机外壳83,炒菜机外壳83用于套于两个炒菜机滚筒81上;炒菜机外壳83的上端设有不遮蔽两个敞口的上开口,炒菜机外壳83的底部设置有下开口,下开口用于令敞口转动至出菜位置13时不受炒菜机外壳83干涉地出菜。
工作原理如下:两个炒菜机滚筒81敞口如图6地设置,炒菜机摆动块82恰好能封闭两个敞口。需要往左边炒菜机敞口加入原料时,炒菜机摆动块82向右转动即可打开左敞口;同理摆动块向左转动即可打开右敞口。如果要将其中一个炒菜机滚筒81内翻炒完的菜品加入到另一个炒菜机滚筒81内混炒,则可以将炒菜机摆动块82旋转180度,这样两个敞口就相互连通了,驱动其中一个炒菜机滚筒81内的菜铲812转动即可将菜品通过敞口推入到另一个炒菜机滚筒81内。菜品炒好以后,炒菜机滚筒81转动,令敞口朝下,即可倒出菜品。在炒菜机滚筒81转动的过程中,由于有炒菜机外壳83的阻挡作用,因而菜品不会在敞口转动到朝左或者朝右的方向就把菜品意外洒出,一定是到了出菜位置13才出菜,并且此过程中菜铲812也可以将菜品推拨在敞口一侧后不动,待敞口到了出菜位置13才转动将菜品推出敞口。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炒菜机设置于直线运动机构84上。便于自动炒菜机在不同工位间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炒菜机摆动块82大致呈三角状,所述弧状密封面821设置在三角腰边上,底边为用于承接菜品并令菜品通过敞口滑入炒菜机滚筒81内的第二接料滑道,第二接料滑道的两侧设置有避免菜品滑出所述第二接料滑道的挡板822,所述第一转动轴823设置在所述底边的中部,所述第一转动轴823到炒菜机摆动块82三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举例而言,需要往左边炒菜机敞口加入原料时,炒菜机摆动块82向右转动即可打开左敞口,就可以利用第二接料滑道将原料滑入左炒菜机滚筒81。
进一步地,所述菜铲812的宽度与所述弧状滚筒壁813的宽度相适配。为了在翻炒时能够铲到绝大部分菜品从而使得菜品被翻动,避免烧糊菜品。
进一步地,所述弧状密封面821在封闭所述敞口时与所述弧状滚筒壁813构成一个完整圆周面。弧状密封面821在封闭敞口时,恰好地嵌入到敞口内,弧状密封面821的侧部抵于弧状滚筒壁813的侧部,具有限制炒菜机滚筒81转动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炒菜机外壳83底部设有朝外的延伸外壳,所述直线运动机构84为包括齿轮、齿条的齿轮齿条机构,所述齿条固设在延伸外壳的下方,所述齿轮设置在延伸外壳的底部,所述齿轮和齿条相啮合。
进一步地,延伸外壳底部还设置有矩形套环,所述齿条的一侧与齿条同向地设置有水平滑轨,所述矩形套环可滑动地套于所述滑轨上。所述滑轨可以避免自动炒菜机在直线移动时侧翻,而且所述滑轨设有一定间距,避免干涉自动炒菜机的敞口从出菜位置13出菜时,菜品接触滑轨致使菜品被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热装置为与炒菜机滚筒81形状相适的弧形发热片,所述弧形发热片固定贴合于弧状滚筒壁813外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炒菜机滚筒81的圆心处设置有不穿入所述炒菜机滚筒81内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炒菜机滚筒81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一端固接,第二转动轴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机811。第二转动轴设置在炒菜机滚筒81以驱动炒菜机滚筒81转动时为了干净卫生,避免污染炒菜机滚筒81内菜品。
自动烹饪机10,包括以上任一项的自动炒菜机。
实施例三
为了便于流水线化生产,实现自动化烹饪,本实施例旨在给出一种适用于自动烹饪机10的、可以分别进行蒸菜和烤菜的蒸烤机。
如图11-14,蒸烤机,包括一设有入料口的侧壁、连通蒸烤机内腔的蒸汽发生装置60、设置在蒸烤机内用于烘烤的第二发热装置、第一接料滑道63、可水平转动地设置在蒸烤机内腔的蒸笼架64;
第一接料滑道63,倾斜穿设于蒸烤机侧壁的入料口地安装,第一接料滑道63其用于给蒸笼架64加原料的出料端位于所述蒸笼架64上方一侧;
蒸笼架64,蒸笼架64包括用于放置蒸饭碗的下托板以及还包括有用于放置菜盘的上托板,所述上托板在周侧设置有位置与所述蒸饭碗对应的避让部641,用于在所述避让部641转动至所述出料端下方时不干涉所述出料端往蒸饭碗添加原料。
应说明,所述避让部641可以是大致呈圆月状缺口。工作原理如下:蒸烤机设置有机门,可以打开机门通过外面的人手、机械手或者夹爪将装有菜的菜品放入上托盘,下托板上放有蒸饭碗,控制蒸笼架64转动,使第一接料滑道63的出料端对应所述避让部641,即可通过第一接料滑道63往蒸饭碗内加入蒸饭的原料,然后令蒸汽发生装置60送出蒸汽即可进行蒸的工序。当然,如果要蒸或者烤一些无需放入菜盘的物品,如包子馒头,还可以直接令蒸笼架64转动至第一接料滑道63出料端对应上托板非避让部641的位置,即可将包子和馒头输送到上托板,然后令蒸笼架64转动至第一接料滑道63出料端对应避让部641的位置,即可将包子和馒头输送到下托板。
进一步地,所述避让部641还设置有令米粒均匀地落入所述蒸饭碗的下米筛板642。所述筛板具有若干的小通孔,小通孔可以供米粒通过且不会令米粒下落地太快,有利于米粒平铺于蒸发碗内,这样受热均匀容易蒸熟。
进一步地,所述下托板为圆形,所述上托板为有缺口的圆形,所述缺口为所述避让部641;所述下托板、上托板的圆弧边缘上设有向上延伸出的、用于避免餐具或食物滑出所述上托板或所述下托板的防护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上托板、下托板上设置有便于蒸汽流动的通气孔;所述下托板还设置有用于配合蒸饭碗底座以防止蒸饭碗相对下托板滑动的承托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料滑道63包括固定滑道631、伸缩滑道630以及驱动所述伸缩滑道630伸出或者缩入所述固定滑道631的压力缸。压力缸可以是气压缸或者液压缸,固定滑道631上设置有出料口,伸缩滑道630上设置有入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设有入料口的侧壁在入料口上方设置有用于在蒸烤机进行蒸烤工序时密封所述入料口、在通过所述第一接料滑道63往蒸饭碗加入原料时打开所述入料口的密封门。所述密封门可以是通过一个独立的控制机构控制其封闭或者打开,这个独立的控制机构可以是压力缸,密封门使蒸烤机内腔处于密封状态,便于蒸汽对饭菜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蒸笼架64下方设置有第五电机66以及用于传动第五电机66扭矩令蒸笼架64转动的蜗轮蜗杆机构,蜗轮固设于蒸笼架64的下方,蜗杆卧设于蜗轮的一侧,所述蜗杆的一端与蜗轮啮合、另一端与第五电机66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发热装置为分别设置在蒸烤机相对的两个侧壁上的电加热板65;蒸烤机的一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将蒸汽发生装置60产生的蒸汽通入蒸烤机内腔的风扇62。风扇62能够快速输送蒸汽,令蒸烤机内快速升温。
进一步地,在所述风扇62的一侧设置有蒸汽输送口61。
自动烹饪平台,包括以上任一项的蒸烤机。
应补充说明,所述的蒸汽发生装置60是现有技术,其可以包括水箱、压缩机67、冷凝器、挂烫机加热器,大致工作过程是压缩机67把水箱引出来的水蒸汽压缩成低温高压蒸汽,然后冷凝器和挂烫机加热器通过管道连接把它变成低压高温蒸汽,并经所述风扇62输送到蒸烤机内腔。由于蒸烤机其“蒸”这个工作过程期间和工作过程后会产生冷凝水,因而蒸烤机内还可以设置有冷凝水回收装置。为了保持蒸烤机内腔保持高温且不至于气压过大,除了设置风扇62以外,还可以另设一个蒸汽输送口61,风扇62用于快速地向蒸烤机内腔通入蒸汽使蒸烤机内腔快速升温,而在蒸的工作过程中,蒸烤机内腔的蒸汽因为加热饭菜后降温以后缓缓地向蒸烤机内腔补充蒸汽以维持蒸烤机内腔的温度。蒸笼架64的上托板可以用于蒸菜,所以可以设置机械手或者夹爪将装有菜品的菜盘放置到上托板后,蒸烤机开始进行“蒸”的工序。
实施例四
为了便于流水线化生产,实现自动化烹饪,本实施例旨在给出一种自动烹饪机10。
如图1-17,自动烹饪机10,包括菜盒开盒装置40、自动炒菜机;
菜盒开盒装置40,用于开启菜盒41的盒盖后将盒内菜品添加到自动炒菜机内;自动炒菜机,包括炒菜机滚筒81、炒菜机摆动块82、炒菜机机体;
炒菜机滚筒81,包括弧状滚筒壁813,弧状滚筒壁813上设有敞口;炒菜机滚筒81外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炒菜机滚筒81绕其圆心自转的第二电机811;炒菜机滚筒81内设有可绕炒菜机滚筒圆心转动的铲柄810,铲柄810的端部固设有抵于所述弧状滚筒壁813、用于推铲炒菜机滚筒81内菜品的菜铲812,炒菜机滚筒81外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铲柄810转动的第三电机814;
炒菜机机体,两个所述炒菜机滚筒81并排地设置于炒菜机机体上,在两个炒菜机滚筒81间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转动轴823以及用于驱动第一转动轴823的第四电机824;炒菜机机体上还设有用于透过炒菜机滚筒81对菜品加热的第一发热装置;
炒菜机摆动块82,固设于第一转动轴823上,炒菜机摆动块82朝向所述炒菜机滚筒81的两侧分别具有用于封闭所述敞口且不干涉所述菜铲812、铲柄810转动的弧状密封面821;所述第一转动轴823用于驱动炒菜机摆动块82转动以开启其中一个敞口或者令两个敞口相通。
工作原理可以参考实施例1-3。
进一步地,所述菜盒开盒装置40,用于开启菜盒41的盒盖,包括菜盒推出机构43、盒盖撕开机构;
菜盒41,菜盒41盒体具有用于容纳菜品的装菜腔,菜盒41盒体在装菜腔端部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盒体外沿411,且菜盒41盒体还在装菜腔端部前侧设有易于被掰离菜盒41盒体的易折外沿410,用于密封装菜腔的密封膜固接于所述易折外沿410和所述盒体外沿411上;
盒盖撕开机构,包括菜盒导向通道42,菜盒导向通道42的一端通道出口设置有用于在所述菜盒41被推出过程中持紧所述易折外沿410以使所述易折外沿410被掰离菜盒41盒体的撕开部420,所述菜盒41其装菜腔朝下、易折外沿410朝向所述撕开部420地放置于菜盒推出机构43与菜盒导向通道42之间;
菜盒推出机构43,用于将菜盒41完全地推出于所述菜盒导向通道42。
进一步地,所述撕开部420为转动扭轴,转动扭轴朝向菜盒41的端头设置有一字槽,转动扭轴的另一端头由设置在其一侧的第一电机421所驱动;所述易折外沿410与菜盒41盒体的连接线上间隔地设置有嵌槽,所述嵌槽用于在易折外沿410被扭动时使易折外沿410容易被掰离菜盒41盒体,所述一字槽用于通过转动扭轴的旋转使一字槽卡嵌到被推动至沿一字槽内滑动的易折外沿410的所述嵌槽间连接处上后将易折外沿410掰离菜盒41盒体并继续持紧所述易折外沿410。
进一步地,所述菜盒导向通道42包括通道内腔,通道内腔用于抵持盒体外沿411令易折外沿410的侧部对准所述一字槽;所述菜盒导向通道42的两侧朝所述通道出口方向延伸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转动扭轴可转动地分别穿设在所述连接板上,两个所述转动扭轴其一字槽槽底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通道内腔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盒盖撕开机构外固设有菜盒托板31,所述菜盒托板31用于承托被推出盒盖撕开机构的菜盒41以避免菜盒41被菜盒推出机构43完全地推出菜盒导向通道42前倾翻掉落;所述菜盒托板31设有下弯弧状板,所述下弯弧状板用于便于在菜盒41被菜盒推出机构43完全地推出菜盒导向通道42后从菜盒托板31滑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料滑道63包括固定滑道631、伸缩滑道630以及驱动所述伸缩滑道630伸出或者缩入所述固定滑道631的压力缸;所述入料端设置在伸缩滑道630上,所述出料端设置在固定滑道631上。
进一步地,所述菜盒推出机构43为包括滑块、滑轨的滑块滑轨机构,所述滑轨设置在所述菜盒导向通道42上端,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滑轨上,所述滑块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菜盒41向所述菜盒导向通道42抵推的抵推件430。
进一步地,所述炒菜机还包括炒菜机外壳83,炒菜机外壳83用于套于两个炒菜机滚筒81上;炒菜机外壳83的上端设有不遮蔽两个敞口的上开口,炒菜机外壳83的底部设置有下开口,下开口用于令敞口转动至出菜位置13时不受炒菜机外壳83干涉地出菜。
进一步地,所述炒菜机摆动块82大致呈三角状,所述弧状密封面821设置在三角腰边上,底边为用于承接菜品并令菜品通过敞口滑入炒菜机滚筒81内的第二接料滑道,第二接料滑道的两侧设置有避免菜品滑出所述第二接料滑道的挡板822,所述第一转动轴823设置在所述底边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弧状密封面821在封闭所述敞口时与所述弧状滚筒壁813构成一个完整圆周面。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炒菜机设置在直线运动机构84上。
进一步地,所述炒菜机外壳83底部设有朝外的延伸外壳,所述直线运动机构84为包括齿轮、齿条的齿轮齿条机构,所述齿条固设在延伸外壳的下方,所述齿轮设置在延伸外壳的底部,所述齿轮和齿条相啮合;延伸外壳底部还设置有矩形套环,所述齿条的一侧与齿条同向地设置有水平滑轨,所述矩形套环可滑动地套于所述滑轨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热装置为与炒菜机滚筒81形状相适的弧形发热片,所述弧形发热片固定贴合于弧状滚筒壁813外地设置;所述炒菜机滚筒81的圆心处设置有不穿入所述炒菜机滚筒81内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炒菜机滚筒81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一端固接,第二转动轴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机811。
进一步地,还包括蒸烤机,蒸烤机包括一设有入料口的侧壁、连通蒸烤机内腔的蒸汽发生装置60、设置在蒸烤机内用于烘烤的第二发热装置、第一接料滑道63、可水平转动地设置在蒸烤机内腔的蒸笼架64;
第一接料滑道63,倾斜穿设于蒸烤机侧壁的入料口地安装,第一接料滑道63其用于给蒸笼架64加原料的出料端位于所述蒸笼架64上方一侧;
蒸笼架64,蒸笼架64包括用于放置蒸饭碗的下托板以及还包括有用于放置菜盘的上托板,所述上托板在周侧设置有位置与所述蒸饭碗对应的避让部641,用于在所述避让部641转动至所述出料端下方时不干涉所述出料端往蒸饭碗添加原料。
进一步地,所述避让部641还设置有令米粒均匀地落入所述蒸饭碗的下米筛板642。
进一步地,所述设有入料口的侧壁在入料口上方设置有用于在蒸烤机进行蒸烤工序时密封所述入料口、在通过所述第一接料滑道63往蒸饭碗加入原料时打开所述入料口的密封门。
进一步地,所述蒸笼架64下方设置有第五电机66以及用于传动第五电机66扭矩令蒸笼架64转动的蜗轮蜗杆机构,蜗轮固设于蒸笼架64的下方,蜗杆卧设于蜗轮的一侧,所述蜗杆的一端与蜗轮啮合、另一端与第五电机66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发热装置为分别设置在蒸烤机相对的两个侧壁上的电加热板65;蒸烤机的一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将蒸汽发生装置60产生的蒸汽通入蒸烤机内腔的风扇62;在所述风扇62的一侧设置有蒸汽输送口61。
进一步地,所述炒菜工位的上方设置有油烟抽吸装置30,所述菜盒托板31固设在油烟抽吸装置30的一侧。应说明,油烟抽吸装置30是现有技术,其可以简单的排风扇62,当然,如果是排风扇62的话就可以设置相应的排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油烟抽吸装置30的一侧设置有用通过所述敞口给自动炒菜机内菜品加调料的调料添加机构20,所述直线运动机构84还可用于在自动炒菜机内菜品需要加调料时将自动炒菜机移动至调味工位,所述调味工位位于调料添加机构20。应说明,调料添加机构20是现有技术,其结构可以是简单的几个装有不同调料的调料腔,各调料腔内分别设有用于将调料推出的活塞。
进一步地,自动烹饪机10下部设置有传菜通道12,所述传菜通道12用于放置空盘,所述空盘用于在自动炒菜机的敞口转动至出菜位置13时装盛从敞口倾倒出的菜品。应说明,所述传菜通道12可以是传送带,传送带将空盘传送到对应出菜位置13的下方以装盛菜品;也可以通过设置机械手或者夹爪将空盘放置于对应出菜位置13的下方以装盛菜品。
应说明,自动烹饪机10还可以包括烹饪机外壳,烹饪机外壳上设置有用于令自动烹饪机10更好地通风散热的散热口11;烹饪机外壳在对应蒸烤机、菜盒开盒装置40的位置上可开设可以自动开关的自动门,便于往蒸烤机的上托板放置装有菜品的菜盘,以及便于往菜盒开盒装置40的菜盒推出机构43放入新的待开盒的菜盒41。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1.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菜盒开盒装置、自动炒菜机;
菜盒开盒装置,用于开启菜盒的盒盖后将盒内菜品添加到自动炒菜机内;
自动炒菜机,包括炒菜机滚筒、炒菜机摆动块、炒菜机机体;
炒菜机滚筒,包括弧状滚筒壁,弧状滚筒壁上设有敞口;炒菜机滚筒外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炒菜机滚筒绕其圆心自转的第二电机;炒菜机滚筒内设有可绕炒菜机滚筒圆心转动铲柄,铲柄的端部固设有抵于所述弧状滚筒壁、用于推铲炒菜机滚筒内菜品的菜铲,炒菜机滚筒外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铲柄转动的第三电机;
炒菜机机体,两个所述炒菜机滚筒并排地设置于炒菜机机体上,在两个炒菜机滚筒间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转动轴以及用于驱动第一转动轴的第四电机;炒菜机机体上还设有用于透过炒菜机滚筒对菜品加热的第一发热装置;
炒菜机摆动块,固设于第一转动轴上,炒菜机摆动块朝向所述炒菜机滚筒的两侧分别具有用于封闭所述敞口且不干涉所述菜铲、铲柄转动的弧状密封面;所述第一转动轴用于驱动炒菜机摆动块转动以开启其中一个敞口或者令两个敞口相通;所述炒菜机摆动块大致呈三角状,第一转动轴到炒菜机摆动块三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菜盒开盒装置,用于开启菜盒的盒盖,包括菜盒推出机构、盒盖撕开机构;
菜盒,菜盒盒体具有用于容纳菜品的装菜腔,菜盒盒体还在装菜腔端部前侧设有易于被掰离菜盒盒体的易折外沿,用于密封装菜腔的密封膜固接于所述易折外沿上;
盒盖撕开机构,包括菜盒导向通道,菜盒导向通道的一端通道出口设置有用于在所述菜盒被推出过程中持紧卡嵌铰动所述易折外沿以使所述易折外沿被掰离菜盒盒体的撕开部,所述菜盒其装菜腔朝下、易折外沿朝向所述撕开部地放置于菜盒推出机构与菜盒导向通道之间;
菜盒推出机构,用于将菜盒完全地推出于所述菜盒导向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撕开部为转动扭轴,转动扭轴朝向菜盒的端头设置有一字槽,转动扭轴的另一端头由设置在其一侧的第一电机所驱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盒盖撕开机构的一侧设有菜盒托板;所述菜盒托板设有下弯弧状板,所述下弯弧状板用于便于在菜盒被菜盒推出机构完全地推出菜盒导向通道后从菜盒托板滑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菜机还包括炒菜机外壳,炒菜机外壳用于套于两个炒菜机滚筒上;炒菜机外壳的上端设有不遮蔽两个敞口的上开口,炒菜机外壳的底部设置有下开口,下开口用于令敞口转动至出菜位置时不受炒菜机外壳干涉地出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菜机摆动块大致呈三角状,所述弧状密封面设置在三角腰边上,底边为用于承接菜品并令菜品通过敞口滑入炒菜机滚筒内的第二接料滑道,第二接料滑道的两侧设置有避免菜品滑出所述第二接料滑道的挡板,所述第一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底边的中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状密封面在封闭所述敞口时与所述弧状滚筒壁构成一个完整圆周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炒菜机设置在直线运动机构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菜机外壳底部设有朝外的延伸外壳,所述直线运动机构为包括齿轮、齿条的齿轮齿条机构,所述齿条固设在延伸外壳的下方,所述齿轮设置在延伸外壳的底部,所述齿轮和齿条相啮合;延伸外壳底部还设置有矩形套环,所述齿条的一侧与齿条同向地设置有水平滑轨,所述矩形套环可滑动地套于所述滑轨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装置为与炒菜机滚筒形状相适的弧形发热片,所述弧形发热片固定贴合于弧状滚筒壁外地设置;所述炒菜机滚筒的圆心处设置有不穿入所述炒菜机滚筒内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炒菜机滚筒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一端固接,第二转动轴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蒸烤机,蒸烤机包括一设有入料口的侧壁、连通蒸烤机内腔的蒸汽发生装置、设置在蒸烤机内用于烘烤的第二发热装置、第一接料滑道、可水平转动地设置在蒸烤机内腔的蒸笼架;
第一接料滑道,倾斜穿设于蒸烤机侧壁的入料口地安装,第一接料滑道其用于给蒸笼架加原料的出料端位于所述蒸笼架上方一侧;
蒸笼架,蒸笼架包括用于放置蒸饭碗的下托板以及还包括有用于放置菜盘的上托板,所述上托板在周侧设置有位置与所述蒸饭碗对应的避让部,用于在所述避让部转动至所述出料端下方时不干涉所述出料端往蒸饭碗添加原料。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料滑道包括固定滑道、伸缩滑道以及驱动所述伸缩滑道伸出或者缩入所述固定滑道的压力缸;所述入料端设置在伸缩滑道上,所述出料端设置在固定滑道上。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还设置有令米粒均匀地落入所述蒸饭碗的下米筛板。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设有入料口的侧壁在入料口上方设置有用于在蒸烤机进行蒸烤工序时密封所述入料口、在通过所述第一接料滑道往蒸饭碗加入原料时打开所述入料口的密封门。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装置为分别设置在蒸烤机相对的两个侧壁上的电加热板;蒸烤机的一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将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通入蒸烤机内腔的风扇;在所述风扇的一侧设置有蒸汽输送口。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炒菜机的上方设置有油烟抽吸装置;所述油烟抽吸装置的一侧设置有用通过所述敞口给自动炒菜机内菜品加调料的调料添加机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