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嘴保护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3  78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涂设备,尤其涉及对喷嘴保护罩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碳化钨喷涂用于金属的表面处理(例如金属表面防锈等)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手段,有粉末火焰喷涂法、爆炸喷涂法等方法,均是采用高温将碳化钨粉末熔融至液态或半液态状态再经过高速喷涂至金属表面形成金属涂层从而起到防护的作用。在喷涂过程中由于需要高温加热,因此喷嘴会被火焰烧蚀,同时也会被粉末磨损,需要经常更换,影响工作效率,且现有的喷嘴无法实现超音速热喷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嘴保护罩,能够实现超音速喷涂且烧蚀状况少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喷嘴保护罩,包括外管和置于所属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内管的一端为口大底小的第一锥形管,所述内管的另一端为口小底大的第二锥形管,所述第二锥形管的口与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底连通。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底套设外管。

    所述第二锥形管的口与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底大小相同.

    所述外管的侧壁上均布若干通孔。

    所述第一锥形管上设有定位孔。

    所述定位孔设于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底部,所述定位孔穿透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外壁,所述定位孔为螺纹孔。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原有等离子喷枪喷嘴上方增加一个专用保护罩,大幅提高焰流速度使颗粒飞行达到超音速状态,从而提高涂层的结合强度和致密度。同时,隔绝外界大气进入焰流减少颗粒的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管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管、内管装配示意图;

    图中:1、外管;2、内管;3、第一锥形管;4、第二锥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一种喷嘴保护罩,包括外管1和置于所属外管1内的内管2,所述内管2的一端为口大底小的第一锥形管3,所述内管2的另一端为口小底大的第二锥形管4,所述第二锥形管4的口与所述第一锥形管3的底连通。所述第一锥形管3的底套设外管1。通过在原有等离子喷枪喷嘴上方增加一个专用保护罩,大幅提高焰流速度使颗粒飞行达到超音速状态,从而提高涂层的结合强度和致密度。同时,隔绝外界大气进入焰流减少颗粒的氧化。

    所述第二锥形管4的口与所述第一锥形管3的底大小相同.所述外管1的侧壁上均布若干通孔。所述第一锥形管3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设于所述第一锥形管3的底部,所述定位孔穿透所述第一锥形管3的外壁,所述定位孔为螺纹孔。

    内管2的前半部是由大变小向中间收缩至保护罩喉部。喉部之后又由小变大向外扩张。燃烧室中的气体受高压流入喷嘴的前半部,穿过喉部后由后半部逸出。这一架构可使气流的速度因喷截面积的变化而变化,使气流从亚音速到音速,直至加速至超音速。第二个部件为外冷却套(外管),为内管2降温,防止高温烧蚀内管。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喷嘴保护罩,包括外管和置于所属外管内的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一端为口大底小的第一锥形管,所述内管的另一端为口小底大的第二锥形管,所述第二锥形管的口与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底连通,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底套设外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嘴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锥形管的口与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底大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嘴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侧壁上均布若干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嘴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形管设有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喷嘴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设于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底部,所述定位孔穿透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外壁,所述定位孔为螺纹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喷嘴保护罩。涉及一种喷涂设备,尤其涉及对喷嘴保护罩的改进。提供了一种喷嘴保护罩,能够实现超音速喷涂且烧蚀状况少使用寿命长。包括外管和置于所属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内管的一端为口大底小的第一锥形管,所述内管的另一端为口小底大的第二锥形管,所述第二锥形管的口与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底连通。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底套设外管。通过在原有等离子喷枪喷嘴上方增加一个专用保护罩,大幅提高焰流速度使颗粒飞行达到超音速状态,从而提高涂层的结合强度和致密度。同时,隔绝外界大气进入焰流减少颗粒的氧化。

    技术研发人员:温昌发;刘碧涛;马文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光泰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3.28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02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