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食材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
背景技术:
隔水炖是一种家常饭菜的烹饪技法,为闽菜中莆仙炖法的常用方法,地方色彩浓厚。隔水炖原料品种多,可烹制鸡肉、羊肉、猪肝、鸽肉、鲫鱼、鲈鱼等,各种营养成分溶于汤中,香味、营养不会流失,炖出的汤菜鲜美、清淡、本味、滋补。
现实生活当中,隔水炖需要用到隔水炖锅,但是现有的隔水炖锅存在了大量的缺点,比如现有的隔水炖锅不很好的对食材进行加热,而且现有的隔水炖锅在加热的过程中,由于水源的沸腾,容易对内锅造成倾斜和侧翻的问题,从而造成食材的浪费,并且现有的隔水炖锅再对装有食材的锅体加热后,使用者拿取时,高温的锅体容易对使用者的手部造成烫伤的危险,不具有很好的保护性能,严重的降低了隔水炖锅的使用性和全面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解决了由于水源的沸腾,容易对内锅造成倾斜和侧翻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子共振隔水炖包括:锅体;分子共振炉,所述分子共振炉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壁的底部;外锅,所述外锅的外表面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并且所述外锅的底部与所述分子共振炉的顶部接触;透水板,所述透水板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外锅的内壁的两侧;两个螺纹块,两个螺纹块的顶部分别固定于所述透水板的底部的两侧;u型块,所述u型块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透水板的顶部;两个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的内壁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滑动板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弧形夹紧块,并且两个所述弧形夹紧块的相对的一侧之间卡接有内锅;两个移动板,两个所述移动板相离的一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内壁的两侧;两个卡块,两个所述卡块的底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移动板的顶部,所述卡块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卡槽;两个挡板,两个挡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u型块的顶部的两侧;两个t型块,两个所述t型块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的顶部;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的顶部,且位于所述两个t型块相离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螺纹块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底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外锅的内壁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顶端贯穿所述透水板并延伸至所述透水板的顶部,所述螺纹杆延伸至所述透水板的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
优选的,所述移动板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滑动板远离所述弧形夹紧块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卡块的顶部贯穿所述挡板并延伸至所述挡板的顶部,所述卡块延伸至所述挡板的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球。
优选的,所述t型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块并延伸至所述限位块的另一侧,所述t型块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操作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
优选的,所述锅体的顶部设置有锅盖,并且所述锅盖的顶部的一侧开设有排水孔。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子共振隔水炖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通过卡块的运动,就会带动移动板进行运动,移动板运动时,就会带动连接杆进行运动,连接杆运动时,就会带动滑动板进行运动,通过滑动板的运动,可以很好的带动弧形夹紧块进行运动,从而可以很好的对内锅进行夹紧,避免内锅在沸腾的水源来回摆动,导致内锅的倾斜和侧翻,大大的提高了隔水炖锅的稳定性,再通过缓冲弹簧自身在的弹性力,可以很好的t型块进行挤压,t型块受到挤压力时,就会产生运动,这时就可以很好的插入卡槽的内部,从而与卡块进行卡接,间接保证了内锅运动后的稳定性,提高了隔水炖锅使用时的稳定性,避免食材的浪费,再通过旋转把手的旋转,就会带动螺纹杆进行旋转,螺纹杆旋转时,就会带动螺纹块进行运动,螺纹块运动时,就会带动带动透水板进行运动,从而可以很好的带动装满食物的内锅进行运动,不需要使用者亲自放入或者取出,也避免了高温的锅体对使用者手部造成伤害,保护性能非常好,满足了不同人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隔水炖锅的使用性和全面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子共振隔水炖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u型块的结构侧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4图1所示的分子共振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锅体,2、分子共振炉,2001、上炉壳,2002、单向导热板,2003、压紧环,2004、气相分子共振室,2005、电热转换发波体,2006、电热体,2007、炉盘,2008、隔热层,2009、电热体引线,2010、调功器,2011、下炉壳,2012、炉脚,3、外锅,4、透水板,5、螺纹块,6、u型块,7、滑动板,8、弧形夹紧块,9、内锅,10、移动板,11、卡块,12、卡槽,13、挡板,14、t型块,15、限位块,16、螺纹杆,17、旋转把手,18、连接杆,19、拉球,20、操作杆,21、缓冲弹簧,22、锅盖,23、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子共振隔水炖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u型块的结构侧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4图1所示的分子共振炉的结构示意图。分子共振隔水炖包括:锅体1;分子共振炉2,所述分子共振炉2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锅体1的内壁的底部;外锅3,所述外锅3的外表面固定于所述锅体1的内表面,并且所述外锅3的底部与所述分子共振炉2的顶部接触;透水板4,所述透水板4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外锅3的内壁的两侧;两个螺纹块5,两个螺纹块5的顶部分别固定于所述透水板4的底部的两侧;u型块6,所述u型块6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透水板4的顶部;两个滑动板7,所述滑动板7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6的内壁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滑动板7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弧形夹紧块8,并且两个所述弧形夹紧块8的相对的一侧之间卡接有内锅9;两个移动板10,两个所述移动板10相离的一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6内壁的两侧;两个卡块11,两个所述卡块11的底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移动板10的顶部,所述卡块11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卡槽12;两个挡板13,两个挡板13的底部固定于所述u型块6的顶部的两侧;两个t型块14,两个所述t型块14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13的顶部;两个限位块15,两个所述限位块15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13的顶部,且位于所述两个t型块14相离的一侧。分子共振炉包括炉壳:上炉壳2001和下炉壳2011、隔热层2008、炉盘2007、电热体2006、电热转换发波体2005、气相分子共振室2004、单向导热板2002、电热体引线2009和调功器2010,炉,2007用耐火材料制成,如图4中,炉盘2007中放置电热体2006,电热体2006用电热丝制成,则电热丝绕成螺管状,经表面耐高温绝缘处理,使表面形成绝缘层,以防短路,用电热转换材料制成的发波体,以板状盖于电热体上。电热转换发波体,2005上安装一个用耐热材料制成的压紧环2003,压紧环2003的高度与炉盘上方呈一平面,其作用有二:一为压紧发波体,以防发波体松动;二为与其上盖的单向高效导热板与发波体之间形成气相分子共振室2004。单向导热板2002可用板面法线方向导热率极大,而水平方向导热率极小的导热材料制成,上述这些组件,组成分子共振热流发生器,此热流发生器置于炉壳内,其周围填以隔热层2008,以防热量传给炉壳,最后将上炉壳2001置于下炉壳2011上,并用螺钉将上、下炉壳2011连接固紧。分子共振高温热流发生器发出的高温热流通过单向导热板2002以很快速度传导到锅底,而炉面四周温度很低,电热体2006通过电热体引线2009与调功器2010连接,炉温调节通过调功器2010调整电热体的功率来调节烹调时所需温度。
所述螺纹块5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6,所述螺纹杆16的底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外锅3的内壁的底部,主要是通过螺纹杆16的旋转,可以同时间带动透水板4进行运动,从而可以很好的带动内锅9进行运动。
所述螺纹杆16的顶端贯穿所述透水板4并延伸至所述透水板4的顶部,所述螺纹杆16延伸至所述透水板4的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17,在这里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17,主要是便于使用者通过旋转把手17带动螺纹杆16进行旋转。
所述移动板10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连接杆18,所述连接杆18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滑动板7远离所述弧形夹紧块8的一侧,通过移动板的移动,可以很好的通过连接杆18带动滑动板7进行运动,间接带动弧形夹紧块8进行运动。
所述卡块11的顶部贯穿所述挡板13并延伸至所述挡板13的顶部,所述卡块11延伸至所述挡板13的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球19。
所述t型块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操作杆20,所述操作杆20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块15并延伸至所述限位块15的另一侧,所述t型块14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操作杆20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21,主要是通过缓冲弹簧21自身的弹性力,可以很好的对t型块14进行卡接,保证了透水板4和内锅9运动后的稳定性。
所述锅体1的顶部设置有锅盖22,并且所述锅盖22的顶部的一侧开设有排水孔2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子共振隔水炖的工作原理如下:
向外锅3的内部注入水源,再将装满食物的内锅9放置在u型块6的顶部,运动卡块11,卡块11运动时,就会带动移动板10进行运动,移动板10运动时,就会带动连接杆18进行运动,连接杆18运动时,就会带动滑动板7进行运动,通过滑动板7的运动,可以很好的带动弧形夹紧块8进行运动,从而可以很好的对内锅9进行夹紧,再通过缓冲弹簧21自身在的弹性力,可以很好的t型块14进行挤压,t型块14受到挤压力时,就会产生运动,这时就可以很好的插入卡槽12的内部,从而与卡块11进行卡接,间接保证了内锅9运动后的稳定性,并且转动旋转把手17,当旋转把手17旋转时,就会带动螺纹杆16进行旋转,螺纹杆16旋转时,就会带动螺纹块5进行运动,螺纹块5运动时,就会带动带动透水板4进行运动,从而可以很好的带动装满食物的内锅9进行运动,从而将内锅9运动到外锅3的内部,这时再控制分子共振炉2进行工作,这时分子共振炉2就会对外锅3内部的水源进行加热,这时就完成了隔水炖锅的使用。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子共振隔水炖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卡块11的运动,就会带动移动板10进行运动,移动板10运动时,就会带动连接杆18进行运动,连接杆18运动时,就会带动滑动板7进行运动,通过滑动板7的运动,可以很好的带动弧形夹紧块8进行运动,从而可以很好的对内锅9进行夹紧,避免内锅9在沸腾的水源来回摆动,导致内锅9的倾斜和侧翻,大大的提高了隔水炖锅的稳定性,再通过缓冲弹簧21自身在的弹性力,可以很好的t型块14进行挤压,t型块14受到挤压力时,就会产生运动,这时就可以很好的插入卡槽12的内部,从而与卡块11进行卡接,间接保证了内锅9运动后的稳定性,提高了隔水炖锅使用时的稳定性,避免食材的浪费,再通过旋转把手17的旋转,就会带动螺纹杆16进行旋转,螺纹杆16旋转时,就会带动螺纹块5进行运动,螺纹块5运动时,就会带动带动透水板4进行运动,从而可以很好的带动装满食物的内锅9进行运动,不需要使用者亲自放入或者取出,也避免了高温的锅体对使用者手部造成伤害,保护性能非常好,满足了不同人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隔水炖锅的使用性和全面性,可以使用任何材料制造的炊具(铁锅、铜锅、铝锅、不锈钢锅、陶瓷锅、玻璃锅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
分子共振炉,所述分子共振炉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壁的底部;
外锅,所述外锅的外表面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并且所述外锅的底部与所述分子共振炉的顶部接触;
透水板,所述透水板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外锅的内壁的两侧;
两个螺纹块,两个螺纹块的顶部分别固定于所述透水板的底部的两侧;
u型块,所述u型块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透水板的顶部;
两个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的内壁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滑动板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弧形夹紧块,并且两个所述弧形夹紧块的相对的一侧之间卡接有内锅;
两个移动板,两个所述移动板相离的一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内壁的两侧;
两个卡块,两个所述卡块的底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移动板的顶部,所述卡块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卡槽;
两个挡板,两个挡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u型块的顶部的两侧;
两个t型块,两个所述t型块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的顶部;
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的顶部,且位于所述两个t型块相离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共振隔水炖,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块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底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外锅的内壁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子共振隔水炖,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的顶端贯穿所述透水板并延伸至所述透水板的顶部,所述螺纹杆延伸至所述透水板的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共振隔水炖,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滑动板远离所述弧形夹紧块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共振隔水炖,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的顶部贯穿所述挡板并延伸至所述挡板的顶部,所述卡块延伸至所述挡板的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共振隔水炖,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块并延伸至所述限位块的另一侧,所述t型块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操作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共振隔水炖,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顶部设置有锅盖,并且所述锅盖的顶部的一侧开设有排水孔。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