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隔热的电加热底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3  73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一种增强隔热的电加热底座。



    背景技术:

    在电加热底座中,有类采用底座中自带的发热盘或者发热电阻丝发热来加热放置于其上的锅体或壶体,一般而言,此种加热方式容易造成底座整体温度都很高,而一般底座内还需要设置电路板、温控原件和开关等元器件,这些元器件的耐热程度有限,在长期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因为高温老化失效;而且由于在使用时,底座的外侧表面容易与使用者的身体部位相接触,温度过高容易造成烫伤。因此,这一类的底座的隔热要求很高,一般的电热底座采用一层隔热板来隔热,但是单一材料的隔热效果有限,需再通过增大底座内部空间来通过传热系数较小的空气隔热,然而此方式的隔热效率较低,而且增大底座内的体积造成底座整体体积过大,不便于移动和小空间的摆放等;有些结构将隔热板设置为含有纤维材料层的紧贴型双层隔热来增强隔热,但是一来其隔热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而且双层材料层叠制造隔热盘的制造难度较大,生产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增强隔热的电加热底座,通过双层隔热,使得隔热效果大大增强,且有效地控制了电加热底座的体积,更加轻量化、小型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

    一种增强隔热的电加热底座,包括外壳和置于其内的发热盘与隔热盘,所述隔热盘置于所述发热盘下方,所述隔热盘包括第一隔热盘和第二隔热盘,所述第一隔热盘和第二隔热盘顺次设置于所述发热盘下方,所述发热盘、第一隔热盘、第二隔热盘与外壳相互之间均设有隔热空间。

    与现有的电加热底座相比,本方案中的电加热底座设有两层隔热盘,而且发热盘、第一隔热盘和第二隔热盘之间相互之间都设有隔热空间,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隔热盘中单层或者两层的隔热结构,本方案中的隔热结构利用小空间内空气导热系数小的特点,与双层隔热盘结合,使得隔热层实际上为4层,包括:隔热盘与第一隔热盘之间的隔热空间、第一隔热盘、第一隔热盘与第二隔热盘之间的隔热空间和第二隔热盘和外壳之间的隔热空间。因此本方案采用多层叠加隔热,并且是隔热空间与隔热盘交错结合隔热,使得隔热效果较普通的隔热方式大大增强。在多层叠加隔热的形式下,每层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小,电加热底座的总厚度和直径也随之降低,可以使得电加热底座的体积较一般的电加热底座更小,更加轻量化、小型化,便于契合多种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热盘包括第一固定沿和第一凹盘,所述第一凹盘由所述固定边内侧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发热盘匹配嵌合入凹盘。第一固定沿便于与发热盘上的其它部件固定连接,且可以将电加热底座内部的热隔绝在内,不容易使得顶面在除发热盘以外的其它部位也具有较高的温度。第一凹盘起到了容纳和聚热的作用,使得热量集中在第一凹盘向上的方向,加热效果更好。

    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热盘匹配所述第一隔热盘设有第二固定沿和第二凹盘,所述第一固定沿卡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沿上。和第一隔热盘相匹配的第二隔热盘设有第二凹盘,保证了第一凹盘与第二凹盘之间有足够的隔热空间,第一固定沿与第二固定沿卡置的方式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位移。

    再进一步地,还设有外圈,所述外圈包括嵌入槽和台阶部,所述嵌入槽将所述第一隔热盘的边缘配合嵌置在内,所述台阶部设于所述嵌入槽下方,且置于所述外壳上端。外圈的包围作用避免了第一隔热盘和第二隔热盘较高温度的外圈直接裸露在外,容易被使用者碰到,避免了烫伤,更加安全;而且嵌入槽也将第一隔热盘、第二隔热盘和外壳三者稳定地连接固定起来。

    再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盘下表面边缘向下延伸而出有聚能环,所述隔热空间位于所述发热盘的下表面与第一凹盘的上表面之间。发热盘上向下延伸开口的聚能环与向上开口的第一凹盘结合,形成的隔热空间既可以将热量包容在内使得发热盘的加热更加均匀,也防止了热量向电机热底座内随意散失,起到隔热的作用。

    再进一步地,还设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二隔热盘与外壳之间的隔热空间内。电路板一般具有多项控制功能,是电加热底座的重要部件,且难以更换。将其设置在第二隔热盘外,发热盘的热量已经经过三层隔热,因此温度较低,可以减少对电路板的高温损坏,延长了整体电加热底座的使用寿命。

    再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隔热盘的外侧表面和外壳的内侧表面相对应。电路板的侧面与第二隔热盘相对应,接触面积小,使得可以直接从第二隔热盘传导至电路板上的热量更少;而且侧向为电加热底座的直径方向,减弱此方向对电路板热量的传导,可以更好地减小整个电加热底座的直径,使其占地可以更小,更加便于摆放。

    再进一步地,还设有温控器,所述温控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凹盘的下表面与第二凹盘的上表面之间。温控器的位置既靠近需要检测温度的发热盘,使得其可以方便的与用于测温的探头相连接;又经过了第一隔热盘的隔热,因此其受热也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热盘为反光金属材质。反光的金属材质可以反射热辐射,当发热盘置于第一凹盘内时,其热量大部分被反射向上,热量可以很好地被利用于加热,而非散失至电加热底座内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隔热盘和/或所述外圈为隔热塑料或橡胶材质。隔热塑料或橡胶材质可以减少热量的传导,防止烫手和温度过高。当与反光金属材质的第一隔热盘相配合使用时,从两方面起到隔热的效果,隔热效果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强隔热的电加热底座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强隔热的电加热底座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强隔热的电加热底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强隔热的电加热底座,由图可知:

    此电加热底座,包括外壳1和置于其内的发热盘2与隔热盘,所述隔热盘置于所述发热盘2下方,所述隔热盘包括第一隔热盘3和第二隔热盘4,所述第一隔热盘3和第二隔热盘4顺次设置于所述发热盘2下方,所述发热盘2、第一隔热盘3、第二隔热盘4与外壳1相互之间均设有隔热空间。

    与现有的电加热底座相比,本方案中的电加热底座设有两层隔热盘,而且发热盘2、第一隔热盘3和第二隔热盘4之间相互之间都设有隔热空间,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隔热盘中单层或者两层的隔热结构,本方案中的隔热结构利用小空间内空气导热系数小的特点,与双层隔热盘结合,使得隔热层实际上为4层,包括:隔热盘与第一隔热盘3之间的隔热空间、第一隔热盘3、第一隔热盘3与第二隔热盘4之间的隔热空间和第二隔热盘4和外壳1之间的隔热空间。因此本方案采用多层叠加隔热,并且是隔热空间与隔热盘交错结合隔热,使得隔热效果较普通的隔热方式大大增强。在多层叠加隔热的形式下,每层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小,电加热底座的总厚度和直径也随之降低,可以使得电加热底座的体积较一般的电加热底座更小,更加轻量化、小型化,便于契合多种使用需求。

    所述第一隔热盘3包括第一固定沿31和第一凹盘32,所述第一凹盘32由所述固定边内侧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发热盘2匹配嵌合入凹盘。第一固定沿31便于与发热盘2上的其它部件固定连接,且可以将电加热底座内部的热隔绝在内,不容易使得顶面在除发热盘2以外的其它部位也具有较高的温度。第一凹盘32起到了容纳和聚热的作用,使得热量集中在第一凹盘32向上的方向,加热效果更好。

    所述第二隔热盘4匹配所述第一隔热盘3设有第二固定沿41和第二凹盘42,所述第一固定沿31卡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沿41上。和第一隔热盘3相匹配的第二隔热盘4设有第二凹盘42,保证了第一凹盘32与第二凹盘42之间有足够的隔热空间,第一固定沿31与第二固定沿41卡置的方式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位移。

    还设有外圈5,所述外圈5包括嵌入槽51和台阶部52,所述嵌入槽51将所述第一隔热盘3的边缘配合嵌置在内,所述台阶部52设于所述嵌入槽51下方,且置于所述外壳1上端。外圈5的包围作用避免了第一隔热盘3和第二隔热盘4较高温度的外圈5直接裸露在外,容易被使用者碰到,避免了烫伤,更加安全;而且嵌入槽51也将第一隔热盘3、第二隔热盘4和外壳1三者稳定地连接固定起来。

    所述发热盘2下表面边缘向下延伸而出有聚能环21,所述隔热空间位于所述发热盘2的下表面与第一凹盘32的上表面之间。发热盘2上向下延伸开口的聚能环21与向上开口的第一凹盘32结合,形成的隔热空间既可以将热量包容在内使得发热盘2的加热更加均匀,也防止了热量向电机热底座内随意散失,起到隔热的作用。

    还设有电路板6,所述电路板6位于所述第二隔热盘4与外壳1之间的隔热空间内。电路板6一般具有多项控制功能,是电加热底座的重要部件,且难以更换。将其设置在第二隔热盘4外,发热盘2的热量已经经过三层隔热,因此温度较低,可以减少对电路板6的高温损坏,延长了整体电加热底座的使用寿命。

    所述电路板6的侧面与所述第二隔热盘4的外侧表面和外壳1的内侧表面相对应。电路板6的侧面与第二隔热盘4相对应,接触面积小,使得可以直接从第二隔热盘4传导至电路板6上的热量更少;而且侧向为电加热底座的直径方向,减弱此方向对电路板6热量的传导,可以更好地减小整个电加热底座的直径,使其占地可以更小,更加便于摆放。

    还设有温控器7,所述温控器7设置于所述第一凹盘32的下表面与第二凹盘42的上表面之间。温控器7的位置既靠近需要检测温度的发热盘2,使得其可以方便的与用于测温的探头相连接;又经过了第一隔热盘3的隔热,因此其受热也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所述第一隔热盘3为反光金属材质。反光的金属材质可以反射热辐射,当发热盘2置于第一凹盘32内时,其热量大部分被反射向上,热量可以很好地被利用于加热,而非散失至电加热底座内部。

    所述第二隔热盘4和/或所述外圈5为隔热塑料或橡胶材质。隔热塑料或橡胶材质可以减少热量的传导,防止烫手和温度过高。当与反光金属材质的第一隔热盘3相配合使用时,从两方面起到隔热的效果,隔热效果更加明显。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增强隔热的电加热底座,包括外壳和置于其内的发热盘与隔热盘,所述隔热盘置于所述发热盘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盘包括第一隔热盘和第二隔热盘,所述第一隔热盘和第二隔热盘顺次设置于所述发热盘下方,所述发热盘、第一隔热盘、第二隔热盘与外壳相互之间均设有隔热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盘包括第一固定沿和第一凹盘,所述第一凹盘由所述固定边内侧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发热盘匹配嵌合入凹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盘匹配所述第一隔热盘设有第二固定沿和第二凹盘,所述第一固定沿卡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外圈,所述外圈包括嵌入槽和台阶部,所述嵌入槽将所述第一隔热盘的边缘配合嵌置在内,所述台阶部设于所述嵌入槽下方,且置于所述外壳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下表面边缘向下延伸而出有聚能环,所述隔热空间位于所述发热盘的下表面与第一凹盘的上表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二隔热盘与外壳之间的隔热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隔热盘的外侧表面和外壳的内侧表面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温控器,所述温控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凹盘的下表面与第二凹盘的上表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盘为反光金属材质。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盘和/或所述外圈为隔热塑料或橡胶材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强隔热的电加热底座,包括外壳和置于其内的发热盘与隔热盘,所述隔热盘置于所述发热盘下方,所述隔热盘包括第一隔热盘和第二隔热盘,所述第一隔热盘和第二隔热盘顺次设置于所述发热盘下方,所述发热盘、第一隔热盘、第二隔热盘与外壳相互之间均设有隔热空间;通过双层隔热,使得隔热效果大大增强,且有效地控制了电加热底座的体积,更加轻量化、小型化。

    技术研发人员:胡晋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顺德奇伟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2.2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00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