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幼儿载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及具有该背靠角度调整机构的幼儿载具。
背景技术:
婴儿车、婴儿座椅及安全座椅等幼儿载具一般都具有座体及背靠,目前,市场上的幼儿载具常见的有两种:一种为背靠不可调的相对简易的幼儿载具,该种类型的幼儿载具由于背靠与座体是固定设置,背靠的倾斜角度是不可调的,故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从而降低了使用的舒适性,适应性较低;另一种幼儿载具的背靠相对座体的倾斜角度是可调的,但其调整机构的结构相对复杂,制造成本较高,且操作繁琐,从而使得整个幼儿载具结构相对复杂且操作不便,影响了用户的使用。
因此,急需要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成本低且能够实现背靠调整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及具有该背靠角度调整机构的幼儿载具来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成本低且能够实现背靠调整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以保障婴幼儿在幼儿载具内乘坐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幼儿载具,该幼儿载具上设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成本低且能够实现背靠调整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以保障婴幼儿在幼儿载具内乘坐的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靠角度调整机构,适于装配于幼儿载具的座体与背靠之间,座体安设于车架上,背靠可转动地连接于座体上,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包括至少一固定件和至少一调整件,固定件固设于背靠上,调整件的一端与座体或车架相连而形成一连接部,调整件的另一端绕经固定件后形成一操作部,操作操作部致使调整件于固定件上滑动,滑动地调整件带动背靠相对座体转动以调整背靠的倾斜角度。
较佳地,调整件包括连接于连接部与固定件之间的第一调整段及连接于固定件与操作部之间的第二调整段,调整件于固定件上滑动时,第一调整段的长度与第二调整段的长度呈反比的改变。
较佳地,背靠具有与座体相对平齐的平躺状态及与座体相对垂直的直立状态,第一调整段由短变长则背靠由直立状态向着平躺状态调整,而第一调整段由长变短则背靠由平躺状态向着直立状态调整。
较佳地,一固定件固设于背靠的中上部,两调整件呈对称地绕接于固定件上。
较佳地,固定件与调整件呈一一对应地设置。
较佳地,一固定件固设于背靠的中上部,一调整件的首尾两端分别与座体或车架的两侧相连而形成两连接部,调整件的中心端绕经固定件而形成一操作部。
较佳地,两固定件呈对称地固设于背靠上,每一固定件上绕接一调整件。
较佳地,多个固定件呈平行且间隔开地布置于背靠上,多个调整件一一对应地绕接于多个固定件上。
较佳地,固定件上设有一导向槽,调整件穿置于导向槽中并可于导向槽内滑动。
较佳地,导向槽沿与背靠的纵长方向相平行或相垂直的方向布置
较佳地,导向槽为一弧形槽。
较佳地,固定件还包括至少一防脱件,防脱件设于导向槽中以防止调整件脱离导向槽。
较佳地,防脱件位于导向槽的相对中心处且突出于导向槽的槽口,防脱件上设有与导向槽相连通的穿接孔。
较佳地,固定件还包括至少一限位件,限位件设于导向槽中用于限制调整件的滑动方向。
较佳地,操作操作部使得限位件与连接部相对平齐时,背靠被调整至相对座体更为直立的位置处。
较佳地,固定件包括相连接的定位部与导向部,定位部与背靠固接,导向部与定位部呈相平行或相垂直的设置,导向槽设于导向部上。
较佳地,定位部与导向部为一体式结构。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背靠角度调整机构还包括至少一锁扣件,调整件的另一端绕经固定件后再穿过锁扣件而形成操作部,锁扣件用于将第一调整段与第二调整段锁定于调整后的长度位置处。
较佳地,至少两调整件穿接于一锁扣件上。
较佳地,调整件为一绳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幼儿载具,包括一车架、一连接于车架上的座体、一枢接于座体上的背靠、一连接于背靠与座体之间或背靠与车架之间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如前所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包括至少一固定件和至少一调整件,固定件固设于背靠上,调整件的一端与座体或车架相连而形成一连接部,调整件的另一端绕经固定件后形成一操作部,则操作操作部致使调整件于固定件上滑动,则可通过滑动地调整件带动背靠相对座体转动,从而调整背靠的倾斜角度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本实用新型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使得背靠可自由地在可倚靠的直立状态与可支撑的平躺状态之间转换,进而有效保障了婴幼儿在具有该背靠角度调整机构的幼儿载具内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幼儿载具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安设于幼儿载具上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调整件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靠角度调整机构100及具有该背靠角度调整机构100的幼儿载具200,该幼儿载具200包括但不限于例如婴儿车、睡箱、婴儿床、婴儿提篮及安全座椅等。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幼儿载具200为一婴儿车,其包括一车架201、一连接于车架201上的座体202、一枢接于座体202上的背靠203以及一连接于背靠203与座体202之间或背靠203与车架201之间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100,车架201的前后两侧还连接有前轮204及后轮205。背靠203可通过背靠角度调整机构100相对座体202转动,从而调整于座体202上的倾斜角度,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提出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100使得背靠203于座体202上沿前后方向转动,从而使得背靠203具有与座体202相对平齐的平躺状态及与座体202相对垂直的直立状态,从而便于婴幼儿平躺于或坐靠于幼儿载具200内。其中,图1中背靠203处于平躺状态,当然,背靠203也可调整为介于平躺状态与直立状态之间的倾斜状态。
请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100包括至少一固定件10和至少一调整件20,固定件10固设于背靠203上,调整件20的一端与座体202或车架201相连而形成一连接部21,调整件20的另一端绕经固定件10后形成一操作部22,操作操作部22致使调整件20于固定件10上滑动,滑动地调整件20带动背靠203相对座体202转动以调整背靠203的倾斜角度。其中,调整件20包括连接于连接部21与固定件10之间的第一调整段20a及连接于固定件10与操作部22之间的第二调整段20b。由于调整件20的连接部21固接于座体202或车架201上,而调整件20的整体长度不变,则当调整件20于固定件10上滑动时,第一调整段20a的长度与第二调整段20b的长度呈反比的改变,通过二者间长度的改变以调整背靠203的倾斜角度。则第一调整段20a由短变长则背靠203由直立状态向着平躺状态调整,而第一调整段20a由长变短则背靠202由平躺状态向着直立状态调整。优选地,调整件20为一绳带,结构简单且造价低廉,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固定件10与调整件20可呈一一对应地设置。当固定件10与调整件20的数量均为一个时,固定件10可固设于背靠203的中上部,而调整件20的首尾两端分别与座体202或车架201的两侧相连而形成两连接部21,调整件20的中心端绕经固定件10后形成一操作部22。则单手牵拉操作部22即可实现背靠203的调整作业,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当然,当固定件10的数量为一个且固定件10固设于背靠203的中上部时,调整件20的数量也可设为两个,两调整件20可呈对称地绕接于固定件10上,则两调整件20的连接部21呈对称地连接于座体202或车架201的两侧,两调整件20的操作部22呈对称地绕经固定件10,牵拉两操作部22亦可实现背靠203的调整。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优选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背靠203调整的稳定性及顺畅性,固定件10的数量可为两个,两固定件10呈对称地固设于背靠203的两边缘处,每一固定件10上绕接一调整件20,调整件20连接于座体202或车架201上。则通过对称设置的两固定件10与两调整件20使得背靠203调整时受力更加均匀,背靠203的调整更加平稳及顺畅。当然,固定件10的数量为两个时,调整件20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则调整件20的首端连接于座体202或车架201的一侧而形成一连接部21后,调整件20的尾端依次绕经两固定件10并在两固定件之间形成一操作部22后,调整件20的尾端再连接于座体202或车架201的相对另一侧而形成另一连接部21。则单手牵拉操作部22即可实现背靠203调整作业,背靠203的调整既平稳又便捷。另外,固定件10的数量还可为多个,则多个固定件10呈平行且间隔开地布置于背靠203上,多个调整件20一一对应地绕接于多个固定件10上,多个调整件20分别与座体202或车架201相连,则多牵拉点的设置使得整个背靠203的受力更加均衡,从而调整时更加稳定及顺畅,进一步提高了幼儿载具200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请结合图2至图4,为了便于调整件20的穿接及滑动,固定件10上设有一导向槽10a,调整件20穿置于导向槽10a中并可于导向槽10a内滑动。导向槽10a可沿与背靠203的纵长方向相平行或相垂直的方向布置。优选地,导向槽10a为一弧形槽。具体地,固定件10包括相连接的定位部11与导向部12,定位部11与背靠203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导向槽10a设于导向部12上,导向部12与定位部11呈相平行或相垂直的设置,从而使得导向槽10a呈平行于或垂直于背靠203的纵长方向的方向布置。优选地,定位部11与导向部12为一体式结构,从而在简化结构的基础上,优化了装配工艺,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继续参阅图3和图4,固定件10还包括至少一防脱件13,防脱件13设于导向槽10a中以防止调整件20脱离导向槽10a。具体地,防脱件13位于导向槽10a的相对中心处且突出于导向槽10a的槽口,防脱件13上设有与导向槽10a相连通的穿接孔13a。则调整件20可由导向槽10a的一侧穿入导向槽10a并穿经穿接孔13a后由导向槽10a的另一侧穿出,从而有效避免调整件20在牵拉过程中脱离导向槽10a。优选地,防脱件13可由导向槽10a的两槽壁向着远离槽口方向凸伸并扣接而成,则防脱件13与导向槽10a为一体式的设置可进一步简化结构。
请参阅图2和图4,固定件10还包括至少一限位件14,限位件14设于导向槽10a中用于限制调整件20于导向槽10a中的滑动方向。其中,限位件14可设于导向槽10a的穿出端,从而限制调整件20的穿出角度,以便调整。当然,限位件14还可设于导向槽10a的穿入端,从而便于调整件20的穿接。具体地,限位件14与导向槽10a的槽口方向相平齐,且限位件14与导向槽10a的底壁呈平行且间隔开的设置,从而限定穿置于底壁与限位件14之间的调整件20的滑动,使其始终沿着导向槽10a的方向滑动。当操作调整件20的操作部22使得调整件20于固定件10上滑动,从而带动背靠203相对座体202转动,当背靠203转动而带动固定件10转动至其限位件14与调整件20的连接部21相对平齐时,此时,背靠203被调整至相对座体202更为直立的位置处。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背靠一般只能调整到自身与座体202的枢接点相平齐的位置,但往往背靠与座体之间并非完全垂直。而本申请中,由于背靠203位于固定件10的相对前侧,则当固定件10的限位件14转动至与连接部21相对平齐时,背靠203实际上更前倾一些,本申请的背靠203相对座体202则更为直立。
请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背靠角度调整机构100还包括至少一锁扣件30,调整件20的另一端绕经固定件10后再穿经锁扣件30而形成操作部22,锁扣件30用于将第一调整段20a与第二调整段20b锁定于调整后的长度位置处。具体地,至少两调整件20可穿接于一锁扣件30上,从而简化结构,且可实现同步牵拉作业,调整更为简便。需要说明的是,锁扣件30的结构为习知技术,只要可实现对调整件20的牵拉及锁定即可,固在此不做详细描述。当然,未设置锁扣件20时,本申请也可通过在调整件20与固定件10上设置可卡接配合的卡接结构来实现对背靠203的调整,另外,更可以简化为直接将调整件20牵拉后打结定位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100包括至少一固定件10和至少一调整件20,固定件10固设于背靠203上,调整件20的一端与座体202或车架201相连而形成一连接部21,调整件20的另一端绕经固定件10后形成一操作部22,则操作操作部22致使调整件20于固定件10上滑动,则可通过滑动地调整件20带动背靠203相对座体202转动,从而调整背靠203的倾斜角度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本实用新型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100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使得背靠203可自由地在可倚靠的直立状态与可支撑的平躺状态之间转换,进而有效保障了婴幼儿在具有该背靠角度调整机构100的幼儿载具200内乘坐的舒适性及安全性。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1.一种背靠角度调整机构,适于装配于幼儿载具的座体与背靠之间,所述座体安设于幼儿载具的车架上,所述背靠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座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包括至少一固定件和至少一调整件,所述固定件固设于所述背靠上,所述调整件的一端与所述座体或所述车架相连而形成一连接部,所述调整件的另一端绕经所述固定件后形成一操作部,操作所述操作部致使所述调整件于所述固定件上滑动,滑动地所述调整件带动所述背靠相对所述座体转动以调整所述背靠的倾斜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包括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件之间的第一调整段及连接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操作部之间的第二调整段,所述调整件于所述固定件上滑动时,所述第一调整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调整段的长度呈反比的改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具有与所述座体相对平齐的平躺状态及与所述座体相对垂直的直立状态,所述第一调整段由短变长则所述背靠由所述直立状态向着所述平躺状态调整,而所述第一调整段由长变短则所述背靠由所述平躺状态向着所述直立状态调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一所述固定件固设于所述背靠的中上部,两所述调整件呈对称地绕接于所述固定件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调整件呈一一对应地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一所述固定件固设于所述背靠的中上部,一所述调整件的首尾两端分别与所述座体或所述车架的两侧相连而形成两所述连接部,所述调整件的中心端绕经所述固定件而形成一所述操作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固定件呈对称地固设于所述背靠上,每一所述固定件上绕接一所述调整件。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固定件呈平行且间隔开地布置于所述背靠上,多个所述调整件一一对应地绕接于多个所述固定件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上设有一导向槽,所述调整件穿置于所述导向槽中并可于所述导向槽内滑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沿与所述背靠的纵长方向相平行或相垂直的方向布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为一弧形槽。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防脱件,所述防脱件设于所述导向槽中以防止所述调整件脱离所述导向槽。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件位于所述导向槽的相对中心处且突出于所述导向槽的槽口,所述防脱件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槽相连通的穿接孔。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导向槽中用于限制所述调整件的滑动方向。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操作所述操作部使得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连接部相对平齐时,所述背靠被调整至相对所述座体更为直立的位置处。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相连接的定位部与导向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背靠固接,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定位部呈相平行或相垂直的设置,所述导向槽设于所述导向部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导向部为一体式结构。
1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锁扣件,所述调整件的另一端绕经所述固定件后再穿过所述锁扣件而形成所述操作部,所述锁扣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调整段与所述第二调整段锁定于调整后的长度位置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所述调整件穿接于一所述锁扣件上。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为一绳带。
21.一种幼儿载具,包括一车架、一连接于所述车架上的座体、一枢接于所述座体上的背靠、一连接于所述背靠与所述座体之间或所述背靠与所述车架之间的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角度调整机构如权利要求1至20任一项所述。
技术总结